“假如我有机器猫,变大变小变漂亮……竹蜻蜓和时光隧道能去任何的地方……”还记得这首《机器猫》的主题曲吗?如果说“变形金刚”伴随着一代男孩的成长,“花仙子”伴随一代女孩的成长,那么拥有圆头圆脑、蓝色的“机器猫”就是男女孩共同的愿望。虽然我们都已长大成人,但依然无法忘记机器猫的故事,它承载着我们儿时的梦想。
这个暑假,诞生37年的机器猫终于首次登上内地银幕。《大雄的恐龙》是第26部机器猫电影。令影迷兴奋的是,影片的国内发行方华夏影业称,今后将有更多机器猫电影被引进内地。
机器猫这样走来
他爱吃铜锣烧(用饼皮包豆沙的日本甜点),他害怕老鼠,他长了一双划拳时只会出锤子的手,他有个能掏出神奇宝贝的口袋,他就是机器猫。
机器猫是日本漫画家藤子·F·不二雄从1970年1月开始创作的漫画形象,这只来自未来的机器猫,回到20世纪,帮助大雄解决难题。
因为机器猫爱吃铜锣烧,所以他的名字Doraemon(哆啦A梦),直译为中文就是“铜锣卫门”。
漫画中,倒霉鬼大雄暗恋同学静香,老被胖虎和小夫欺侮,据统计,他一共被胖虎揍173次、被老师骂60次、被妈妈骂327次、被狗咬23次、掉进水沟14次,堪称史上最倒霉的小学生。哆啦A梦只好从百宝袋中拿出未来道具帮助大雄,至今他已掏出超过1963种道具。
《哆啦A梦》漫画书仅在日本的销量就超过1亿册,作为日本卡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跟它有关的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哆啦A梦》不仅是科幻趣味漫画,还是很好的百科全书,其中描绘了地球的形成过程、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以及讲述各国的童话故事等。
上个世纪80年代,漫画《哆啦A梦》曾被引进中国,1991年根据该漫画改编的动画片开始在中国播放,这只被老鼠啃掉耳朵的机器猫很快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中风靡起来。
1980年,在日本诞生了首部哆啦A梦电影,此后至今每年推出一部。哆啦A梦电影先后在日本、西班牙、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地公映,内地是最新一站。
在中国,我们更习惯称机器猫为“小叮当”,它被引进到各国时也使用了不同的译名。不过,在藤子去世时,他的遗愿就是所有喜爱机器猫的人们能叫它本来的名字“哆啦A梦”。藤子逝世后,他的弟子萩原伸一等继续创作哆啦A梦的动画与电影版。
冒险拯救小恐龙
《大雄的恐龙》是1980年首部哆啦A梦电影的翻拍版,它也是藤子生前最喜欢的长篇故事。
在片中,大雄为了争一口气和小夫打赌,成功地找到了一颗恐龙蛋,并孵出了一只可爱的长颈龙,取名为皮皮。但现代社会根本不适合皮皮生存,所以大雄无奈地要把它送回远古时代白垩纪,这时冒出一个神秘人要抢走皮皮,而且他也拥有能穿越时光的时光机。
为了救小恐龙,大雄、机器猫、静香、胖虎和小夫再次前往白垩纪,最终成功救出皮皮,让它找到了同伴。
怀旧中勾起儿时记忆
为了向原作者藤子致敬以及打造出怀旧的感觉,影片没有使用现在流行的三维电脑动画手法,让人物更立体化,而是完整保留了传统单线手绘动画人物的原貌,你可别认为老土,这可是为了尽量让观众在观看时能立刻回想起童年的快乐。
在色彩和人物造型方面,影片也秉承了藤子的温馨可爱风格,尤其是小恐龙皮皮,闪亮的大眼睛,柔和的橘黄色,惹人怜爱。
而在白垩纪恐龙世界的部分,影片又加入了3D动画技术,将树木、草地都描绘得比较真实,尤其是大雄他们飞越峡谷被翼龙袭击那段,画面穿梭,令人大呼过瘾。
稍有不同的是,现今的哆啦A梦是藤子原版的瘦身版,而大雄、胖虎等人也比以前更漂亮了。
片中不乏爆笑场面:本来要攻击皮皮的霸王龙突然转过身来,露出了和它的凶悍外表不符的无辜笑容,原来,它吃了哆啦A梦喂的桃太郎丸子,成了与大雄同仇敌忾的盟友,注意,桃太郎丸子的功效就是让吃它的人听喂食者的话;哆啦A梦努力做出鼓励大雄的微笑眼神,但怎么看都像是一双假眼睛。
因为观影主体针对孩子,所以结尾处稍显说教,不过这也是藤子创作的初衷,他希望人们任何时候都要勇敢,不忘心中有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