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hoto.sohu.com/43/42/Img214654243.jpg
香港电影有几类题材一直以来也搞不好,明显的例子是科幻片,归究于足襟见肘的成本和普遍电影人的教育水平不高(特别是对科学认知的不足够),香港制造的科幻片,总给人不伦不类和夸张失实的印象。
但有趣的是,香港电影人却从没放弃过拍摄科幻片的念头,《两傻大闹太空》(Riot in the Outer
Space)和《大冬瓜》算是香港最早两部科幻片;国语片《两傻大闹太空》,拍于距离美国航天员登陆月球前10年的1959年,海报设计却以一个机械人和一支征空火箭最为吸引,尽管制作粗糙,但意念上的先进前卫,又教人不得不佩服制片家和生意人的生意和科学头脑;另外,吴回导演的《大冬瓜》,故事讲述张瑛和罗艳卿拾到一个神奇的铜锣,能达成他们任何愿望,片里最深刻的一幕,是他们乘着铜锣从民初来到现代的香港,两个活在过去的乡下人,走进现代化的高尚住宅,研究抽水马桶和收音机的情景,十分搞笑,数十年后同样以穿梭时空为题材的《急冻奇侠》也把此幕重拍一次,当大家看《回到未来》系列而嘻哈绝倒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粤语片早已把同样题材大玩特玩得更加淋漓尽致。
踏入60年代,粤语影坛出产了不少标榜神怪趣味的电影,像《夜光杯》一、二集和《十兄弟》系列等等,这些电影仍然以丰富意念去弥补制作上的缺点,还有借助一些特别道具来制造层出不穷的戏剧效果,如《夜光杯》中那只可变大缩小的夜光杯和法力无边的杯仙姐姐(将阿拉丁神灯全盘中国化)和《十兄弟怒海除魔》中的特技大鱼,眼睛会闪灯,鱼身局部可以活动,而十兄弟以慢动作去模仿潜水的“演技”,更令人津津乐道,这几部神怪电影的最大贡献,是为香港电影的道具特技竖立了很好的榜样和教材,而纯以意念出发欣赏,那种“想象就是可能”的创作意图,无遥无际的想象力亦Cult得叫人感动。
到了7、80年代,香港科幻制作的成绩莨莠不齐,最大问题是意念上都只是被日本和好莱坞的科幻片潮流牵着鼻子走,像70年代日本兴起了吉田超人热潮,1975年邵氏公司也依样葫芦,拍了一出《中国超人》,男主角是当时还是新人的李修贤,之后《星战三部曲》的热潮席卷全球,邵氏公司在1983年又推出了耗资甚巨的科幻片《星际钝胎》(Twinkle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电影由章国明执导,伊雷及钟楚红主演,拍摄经年,从日本请来特技专家帮助拍摄,首度引入“前景放映”特技去拍摄飞碟降落,又以动画特技去绘画伊雷与外星人斗剑时死光剑上碰撞的火花。可惜,剧本的质素太差,票房和评论均遇上前所未有的大灾难。
反而1987年的《卫斯理传奇》(The Legend of
Wisely)算是港产科幻片最讲求科学头脑的作品,,加上片中的特技设计亦有长足的进步,结局宇宙飞船破土而出,模型设计灯光和剪接配合大致上做到甚少破绽。
还有几部以科幻包装的港产Cult片也值得介绍,像1988年的《铁甲无敌玛莉亚》(I Love
Maria)虽然也无论故事灵感和包装也是承接当年在香港叫好叫座的《铁甲威龙》(Robotcop),但女主角叶倩文的机械人造型,却毫无疑问来自佛烈兹朗Fritz
Lang的科幻经典《大都会》(Metropolis),;
最后值得一提,80年代中期,同是嘉禾出品的两出电影《最后一战》和《两公婆八条心》,前者对未来世界的塑造上,萧杀冷峻,跟1983年黄志强执导的《打擂台》同是最风格化的港产科幻片佳作。另外《两公婆八条心》其中一个单元故事《龙种》,讲述未来世界由男人怀孕,意念很新鲜,将科幻趣味伸展至人类传宗接代的严肃主题,又有深刻的讽刺。
到了90年代,香港科幻片很多时候已经跟特技片挂勾,明显例子当然是1992年的《超级学校霸王》,借来了计算机游戏《街头霸王》的人物造型,却只是拍成了王晶风格的庸俗喜剧,另外,1997年的《戆星先生》亦犯上了同样问题,对外星人的描写,为了迁就片中人物白痴性格,而一味的胡闹幼稚,没有在固有元素里找到提升的空间,亦是电影难以成为Cult片的致命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