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央视停播《虹猫蓝兔》所联想到的中国动漫发展

(2007-03-03 11:46:53)
分类: 游戏动漫
 

 

http://img.hc360.com/edu/info/images/200703/Img248432566.jpg

 
 
    近几天,一则有关动画片类的新闻竟然破天荒的登上了搜狐、新浪等国内门户网站的头版头条。如此高规格的重视不由使自己浮想联翩,满怀期待的认为中国动漫产业是否迎来了真正的曙光。但定睛一看两个显眼的“停播”二字顿时将原来的期待彻底打消。
  
  细读下去,原来是一位名叫刘书宏的为人家长认为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的内容涉及过多暴力情节,担心对孩子成长不力,于是最先在网络上提出质疑,呼吁有关部门仔细审查,“不要再污了孩子们纯真的眼了!”此举在社会显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少专业人士首先做出了回应,认为该动画片有别于以往国产动漫传统老套的样式,在立意、画面、制作、开发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国内800家电视台的同步热播、收视率首度超过了国外动画片、短短数月来就达到1500万册以上的图书销售量——如此业绩的取得在中国动画史上实属罕见。此外,更是有报道说“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愤而上网‘围剿’一个名叫刘书宏的自由撰稿人。他们认为是这位在网络上四处呼吁禁播《虹蓝》的‘刘叔叔’导致了这样的结果。部分孩子甚至言语过激,威胁要‘将刘老头儿碎尸万段’。”攻守两方显然互不相让,最终的结果就是央视少儿频道在播出第89集后突然决定停播该片!
  
  这里且不去逐个分析上述攻守双方究竟谁对谁错,只是看到中国动漫屡次面临如此尴尬的境地,不由让人叹气和无奈。昔日中国动漫——亚洲第一部动画:《铁扇公主》;国际得奖巨作《大闹天宫》;国之瑰宝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如此辉煌的历史难道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吗?
  
  当今谈论中国动漫,其存在的问题固然很多:产业发展畸形、高端人才匮乏、盗版市场猖獗等等。但笔者认为中国动漫真正的“症结”所在还是动漫的定位,具体说是动漫消费群不明,导致“供需”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对动漫始终带有历史遗留性的偏见,一直把动画片当作是教育青少年、儿童的媒介和工具。正是这一深藏于创作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心中的固有观念使中国动漫近半个世纪以来的消费群体仅限于20岁以下的非成年人。而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今的动漫已经演变成一种寄托个人思想的文学表达方式,早已不再仅仅是昔日记忆中的“儿童乐园”。
  
  以动漫产业最为发达的日本为例,其对动漫的消费群定位就是全民,由此产生的动漫作品自然在理念、内容、表达方式上更加成熟。这里不妨把目光集中于被日本誉为民族经典的动漫系列“机动战士高达”,这部表面上以战争为主要题材的科幻动画,通过对主人公坎坷经历、内心矛盾的细腻写实,实则蕴含着作者本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利益世界乃至人性的深度反思。不仅在日本国内反响强烈,更是一度引起了海外市场对高达系列的广泛关注,要求翻拍成真人电影的呼声也是不绝于耳。
  
  相比之下,中国动漫则过多承担了“教育感化下一代”的历史之重负,不仅主题内涵的说教化、情节内容的单一化等动漫“低龄性”特征至今延续,更是从思想上将动漫产业的衍生和扩展领域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使其长期陷入泥潭之中,不得自拔。
  
  1、供给严重错位。
  
  应该说,近些年来国内对于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可谓之小,一些大投入、大制作的原创动画大片也频频出现在电视、电影等各种媒体之上。然而,在“制作——包装——炒作——上映”这一系列堪称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之后,我们非但没有等来一两个深入人心的原创动漫形象,倒是在市场上看到了铺天盖地的相关衍生品(文具、玩具)。且不谈其相对拙劣的质量,仅就其市场接受度也是小得可怜,也难怪十有八九最终都沦为“下柜”的结局。
  
  2、需求遭受遗忘
  
  前文已经有所涉及,在传统思想观念束缚下,中国动漫始终走不出“低龄化”的怪圈。时至今日,一些中年人(尤其是家长)依旧认为动漫仅仅是孩子的专利。而实际上,20岁以上的成人群体对动漫也有着广泛的需求。据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动漫人群的实际年龄从6岁至60岁不等,其中核心受众的年龄是10岁至35岁。如此算来,当前尚未被国内动漫产业发掘的这部分20至35岁群体大约有近3亿人,占据了整个需求主体的60%。
  
  一方面是“有效供给”的实际不足,一方面是“潜在需求”的长期忽视。这种“供需”严重失衡状况恰恰从理论角度解释了当今中国动漫市场这种冰火“二重天”的特有景象——一半是原创作品难觅出路,一半是国外动漫大行其道。
  
  由上可见,要从根本上使我国动漫产业走出泥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及时纠正消费群定位误区,重新诠释“动漫内涵”。只有从思想上抛弃对动漫固有的历史性偏见,转变观念,客观地将其视作是和书籍、报刊等媒介同质的一种思想表现载体、一种市场化商品,才能真正还其“平等身份”,使原创动漫的发展成为可能。
  
  当然重新定位绝非放任自由。考虑到现实情况,这里建议我国动漫产业下一步可采取分级制,即针对市场不同的消费群体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标准,分类管理。具体而言,首先可将我国的动漫消费群体按照年龄的不同分为四段然后针对这四个年龄段确定A、B、C、D四种不同的动漫等级,差别主要体现在主题、内容和画面上。具体而言,A:6—10岁,教育、扬善嫉恶,代表作:《黑猫警长》、《葫芦娃》,中国原创有所涉及;B:11—18岁,励志、追求梦想,代表作:《足球小将》、《明侦探柯南》,中国原创涉及较少;C:19—35岁,人生观、反思现实,代表作:《机动战士高达》、《EVA》,中国原创未涉及;D:35—60岁,娱乐、放松身心,代表作:《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中国原创未涉及。
  
  应该说,这种分级模式不仅从制度上妥善解决了多年来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消费群定位缺陷问题,而且充分兼顾我国国情,分类发展、突出重点,为原创动漫产业发展指明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另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上说,只有先搞清楚动漫究竟面向谁,才可能从源头上保证链条上端产品的质量,才可能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扩展到改编动画、制作衍生品、开发游戏等下游产品的制作环节,才可能使整个动漫产业的循环周转成为可能。
 
  回到“停播事件”,此时的思路显然清晰了很多。采取动漫分级不仅可以消除刘先生对暴力内容有害于低龄儿童健康成长的忧虑,又为优秀动漫作品在产业链上健康运转提供了制度保障,解决后顾之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