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垂暮之战》兼议军事题材科幻小说

(2007-01-05 14:39:52)
分类: 影评书评

 

评《垂暮之战》兼议军事题材科幻小说

 
 
老人有什么用?
 
毫无疑问,那些七十多岁的老人们,几乎风烛残年,往昔的峥嵘岁月只能在记忆中重温(日渐衰退的记忆力甚至连这种回忆的权利都要剥夺),他们重病缠身,身体的机能几乎丧失殆尽,所剩下的只能是苟延残喘。更要命的是,随着身体功能的恶化,老人们的心理也会产生扭曲,许多老人在其晚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怪癖,温和了一辈子的人可能会变得胡搅蛮缠,理智了一辈子的人可能会变得感情用事,即使在我们这个国家,很多坚定了一生的无神论者在晚年时也终于皈依入宗教的怀抱。
 
这么一看,老人们似乎真的一无是处,只是这个世界上不断生产,也不断消耗的各种垃圾中的一种罢了。《垂暮之战》的作者,约翰·斯卡尔齐似乎就是这样认为的。这样看来,把老人们编成军队,让他们在与那些狗屁外星人的战争中轰轰烈烈的死去,倒真的是个好主意。
但是,老人们真的就这么没用,以至于要把他们成百上千的送到外太空去,然后等待随便什么外星人将他们轰成星际尘埃吗?就我们所知,老人给社会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医疗、福利的要求,他们还代表着丰富的经验,对事物站在历史高度的思考——相信我,人类不顾历史的教训而头撞南墙的先例太多太多了。
 
这些我们可以先不去管它。
 
重要的是,既然已经明确表明要写一支由垂暮之年的老人们组成的军队以及他们的征战故事,那么这的确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命题。作为老人,他们对很多事物——包括战争,军队,以及人类与外星人的关系——应该有自己独有的认识,而且很有可能,一百个老家伙就有一百种不同的见解。随着机体的衰老,人类内心的野心萎缩,而那些善良的部分则会占据统治地位,相比于年轻时候更易于进行换位思考,这也令老人们更倾向于对事物进行温和的思考。这也是许多雄心勃勃的人,比如将军,政客,枭雄,或者财阀在晚年时会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冒险行动进行反省的原因。让这些与世无争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组成一支军队,看看他们该怎样平衡自己的哲学和这个“不完美的宇宙”之间的关系,还真的挺有趣的。这是我在看到《垂暮之战》这个题目以后产生的第一个念头。
 
但是遗憾的是,约翰·斯卡尔齐笔下一个老人也没写出来。故事刚开篇,我就看见一个七十五岁的美国小伙子,因为厌倦于爱人逝去以后失去意义的生活,所以想要换个生活环境,寻求一种新的刺激(或者新的艳遇)。在这种情况之下,还有什么比进军宇宙更能吸引眼球的呢?整个头五节看下来,我没发现任何可以证明约翰·佩里是个老人的证据——当然,那个匪夷所思的睾丸癌除外。我没有看到什么崇高如保卫人类,务实如出人头地,或者任何可以令约翰参军的动机。有的只是义无反顾的背井离乡,迫不及待前往那个外太空迪斯尼乐园的毛头小子。事实上,和他一样想的人还为数不少呢。好像大家都把参军当成了把地球户口“农转非”的免费大餐。
 
在那个人格移植的手术结束以后(顺便说一句,这个设定和我的《极乐》有点相同),约翰·斯卡尔齐披着一张老人皮的年轻主角们真的可以脱下伪装,欢天喜地的做回野心勃勃的自己了。在以后的故事中,老人们就好像人间蒸发,留下来的只有那些虽说还算成熟,但终究不是老人的家伙们,再然后,就是一群职业军人了。
 
说是“老人的战争”,可我通篇只看见了一群人老心不老的美国式的太空牛仔,拿着白痴都会用的武器,和那些凶神恶煞的外星人们打的你死我活。故事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美国式的英雄主义。为了不知所云的所谓对人类的责任,这些来自欧美国家的人走在了全人类抗击外星侵略者的最前线,躲在他们身后的则是曾被他们赶出地球的印度人(别怀疑,肯定还有我们),连他们要面对的敌人都是好像从《星船伞兵》里面挖出来的一样——不可沟通,嗜血成性,好像从娘胎里出来就跟人类结了仇,非要斗个你死我活不可。可怜的老人们,他们的名义,只是一个噱头罢了。
 
托《科幻世界》的福,我在近几年里看到了许多产自美国的军事科幻,经典如《星船伞兵》,火爆如《光晕》,还有《安德的游戏》,《孤儿远征军》和现在的《垂暮之战》。说老实话,我也确实看的挺high。可是看多了难免有疑问,军事题材的科幻小说说到底也是文学作品,也应该和其他非科幻的军事小说一样,重点放在凸现战争对人性的异化和在战争的极端环境下得到升华的人类精神。这一点《永别了,武器》,《西线无战事》,还有《战争与和平》干的都不错,我们要的不只是对敌人的批判,而是对战争这个恶魔本身的批判以及对人类精神的阴暗面的批判。这种批判在人类与人类作战的情况下很容易进行,但是到了科幻领域,涉及到人类与外星人的战争立刻就不灵了。即使大师如海因莱因,他也把人类的对手设定成了压根就不明白和平共处为何物的虫子——面对这样的冷血敌人,确实除了彻底消灭没别的办法。这以后的军事科幻就毫不犹豫的步大师的后尘,创造出一系列可怖的敌人形象,信仰坚贞到脑壳坏掉的圣约人,躲在外太空向地球扔石头的蠕虫,吃婴儿的瑞伊人,拿战争当洗礼的康苏人……而且连战争的另一方人类也差不多,一样的身负血海深仇,一样的敌我不共戴天,一样的脾气坏到家的教官,一样的“子弹绕着走”的个人英雄主义。海因莱因的成就只是在于他发表了有深度的议论,后继的作者们却偏偏没有这种功力。所以,在战争题材方面,科幻文学已经远远落后于正统文学。
 
《垂暮之战》在思想性方面不如《星船伞兵》,在故事的构思上不如《光晕》,在有关军事的细节描写方面甚至不如美国二三流的快餐惊竦小说。在阅读过程中,唯一一个让我觉得作者还不算不可救药的设定就是康苏人的“战争洗礼”,我当时觉得如果最后把人类的主要敌人设定成康苏人,让主角们和这些还算有点文化内涵的种族打一仗,还有可能让我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好转起来。
 
可惜,天杀的约翰·斯卡尔齐连这个机会都没把握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