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慈欣当然是中国科幻的标志--加百列

(2006-12-27 11:22:04)
标签:

加百列

科幻小说

人性

科幻世界

刘慈欣

中国

分类: IT互联财经时事每月谈

 

 

 
 
刘慈欣当然是中国科幻的标志,至少是标志之一。

看科幻并不很久,但看刘慈欣相对并不算短。99年的《鲸歌》开始,看了至今人生的四分之一还多。

刘慈欣代表着中国科幻的水平。

从刘(很抱歉,我并不习惯于叫他大刘)的第一篇文章开始,几乎都代表着中国科幻这些年来的最高水平。单就中国最高水平的科幻评定银河奖来看,刘慈欣发稿8年,共获得六届银河奖(记得不是特别清楚了),几乎每年的作品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折桂。刘慈欣也因此被众多科幻迷所接受和喜爱。

除了科幻小说,刘慈欣也写少量的科学、科幻评论,如《远航远航》等。从这些评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做为一名科幻作家,他的科学理论和写作功底以及丰富的想象力都称得上是中国科幻界的一流。

最近新出来很多作家,文笔也很华美,但都很少如刘慈欣一样,可以将文学与科学真正结合起来,往往情节、场景描写得都很好,但做为科幻小说的核心价值部分失色很多。
我并不赞同科幻小说创作重点转向文学技巧,疲软的科学知识无法造就经典,即使迎难而上意味着硬伤累累,仍然有种可以原谅的挑战精神。当然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科幻小说带上一个质变的过程,真正地走上世界一流的道路。

在这一方面,中国科幻界的三座大山都做得很好,希望年轻一点的优秀作家们可以学习。
刘慈欣代表着中国科幻的发展。

最早的中国科幻怎样我不太清楚(刘慈欣年轻的时候),我眼中真正的形成产业的中国科幻是伴着《科幻世界》成长起来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科幻世界》的期刊几乎是唯一的科幻小说来源,文章也很吸引人,精彩的创意层出不穷。这可能和当时自己年纪太小阅读力有关,当然我想也有更多是因为当时中国科幻刚刚起步不久,中国的写手们还没有被什么固定的框架框住,正是一个萌发的时期,因此显得格外有想象力。刘慈欣出现的时候中国科幻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了较稳定的读者群。整个世界似乎都在等着一批人,一批作家,来带着中国科幻走向繁荣。
记不清具体是哪年,《科幻世界》出了几期科幻作家专辑,可以说正是这几期杂志,真正地把以刘慈欣为首的一批作家带到了风口浪尖上,不但代表了我们从何而来,也代表了我们今后注定着要跟随着这几位走向更美好的将来。

单就刘慈欣讲来,在那几期经典杂志之前(包括他自己的),科幻作品更偏向文学性,即创意、情节方面远远好过文章的科学内核,往往一个科学原理的框架便可以衍生一个故事,故事极精彩,但往往缺少细节。

可是在那之后,刘慈欣似乎越来越多地关注文章的科学性了,在一个合理的情节下安排无处不在的科学幻想成了新的主流。这种趋势到《球状闪电》时达到了高潮,尽管有人谴责该文硬伤之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做为一篇描写科学研究过程的文章,个人认为已经达到了中国科幻界的一个新高峰,证明中国科幻不但可以在大尺度上描绘生活,即使在极小尺度上的边边角角也可以处理得游刃有余,自成系统。

当然,能从短篇小说的写作跨越到中长篇的写作,也同样是一个突破。如果说短篇小说是不会坠落的流星的话,那么长篇小说则需要更大的创作能力和持续性,造就的也是更加宏伟,如同银河一般灿烂的星河。

我一直更喜欢看长篇小说,喜欢那些充满生活真实性的片段,只有在约束下的想象力才更有魅力,也才更显得珍贵。无边界的胡乱想象只能说明想象力的匮乏,因为选择了令人眼花乱缭乱的角色和场面设定,来替代了先续情节后本应出现的精彩。
《三体》我至今也没有全部看完(差了十二月份那期没买到),但在我看来,《三体》里冯·诺伊曼的真人计算机,远远比那些千万年前或千百年后的巫师部落、人兽战争来得迷人,毕竟当代物理已经笼罩在上帝的骰子里许久了,我们不需要再在小说里人为地扮演上帝,赋予那些人物什么“呼风唤雨”“看透思维”之类的荒唐能力了,那太无趣,也早已过时了。
刘慈欣代表着中国科幻的潮流。

《乡村教师》里可怜的教师临走之前用牛顿三定律拯救了地球;《朝闻道》里日本物理学家说过了与爱因斯坦名言异曲同功的话语:“在一个未知的宇宙里我的心脏也懒得跳动”;《赡养上帝》里“上帝”们最终还是无奈地离开了地球;《三体》里叶文洁最终还是为了报复放弃了自己的丈夫…

人性、科技与真实在我看来是科幻小说的一大潮流。很多优秀的小说里都成功地描述了人性与科技、真实之间相互矛盾但又无法相互独立的关系。

在刘慈欣的很多文章里都有明显的人性关怀或人性科技的矛盾冲突所在。《圆圆的肥皂泡》里小女孩儿的梦想都似乎变成了宏伟的工程。在刘看来,世间一切的科学创举都有其人本根源,更不用提那些科学界的偏执狂了。往往人性的一个失误或闪光便可以造成一个“事故”。

内容记得很清楚的小说是多年前的一部《水栖人》,我很可惜这并不是刘慈欣的作品,但无论作者是谁,这篇文章都不失为一篇十分优秀的小说。

人类很少从其他物种的角度思考问题,“上帝之子”的骄傲让我们盲目地按照自我的计划使用、发展地球。可是天才知道,我们到底是不是上帝唯一的选民。如果我们能更宽容地对待其他生物的话,也许人性会美好很多。

之所以说人性、科技、真实是科幻的一大潮流,是因为无论时间延续至何时,这三者都将会是永存不灭的,有人,有科技,有真实。我们用科学为武器探究真实,真实却仍处于未知当中;我们用科学妄图统治,却仍被科学所伤。太老的核武器的弊病我已不说,在任何强大的科学成就前面,邪恶的人性都是弱者,无法战胜诱惑。

几年前,曾经非常流行星战的主题,甚至现在也有人乐此不疲。我们一天不亲身体验星战,这一话题就将延续,不会消失。可是人类试图得到的越多的时候,便会越关心自身;当我们试图找出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得到更多的却是否定。

我不想否定人类,我只是更关心脆弱的人性。喜欢人性的科幻,就像刘慈欣一样。如果哪天堕落的人性向真实、向科技妥协,想必会是个好结果。

刘慈欣可是是因为工科出身,所以对科幻小说把握得更好。可是,就如我之前在某篇评论里所说,无论是从科学走来,还是从文学走来,都希望这些作家们可以把中国科幻带向更好的发展,可以使中国科幻最终并长久地活跃在世界科幻的舞台上,带给我们启发、享受,带给我们可以安慰灵魂的文字。

(由于太过喜爱刘慈欣,本文如有任何不当之处请见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