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星系起源于氢核聚变大爆炸(关于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最科学的解释)

(2006-11-07 23:15:40)
分类: 科普新解

 

 

星系起源于氢核聚变大爆炸(关于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最科学的解释)

 

 
前言
20世纪初,在人们了解光、研究光的过程中,带来了物理学的两场革命,这就是量子论和相对论。

为建立这两个理论体系,许多科学家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一些杰出的物理学大师,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普朗克和爱因斯坦。

光是什么?是物质、振动、还是纯能?光是怎样产生的?在空间如何传播?光怎样从物质出现?颜色是否为光必不可少?对于这许许多多的问题,科学已经作出了部分解释,但归根结底,这些问题尚未解答。关于光的性质,还有很多谜,直到现在也无法用科学解释。
一、关于光的本质
根据普朗克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定律,我们认为:光不是电磁波,而是以光速运动的旋转的电偶极子,光子与电子、质子、中子、原子、分子一样是物质粒子,光子的运动速度应该符合物质运动的速度矢量合成原理、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由于自然世界的空间不是绝对真空的空间,而是到处都充满着物质和物质运动的空间。光在空间中以光速运动,光会与空间中的场物质发生作用使光速变小,由此,使天体的光谱线产生普遍性的红移现象。
二、关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
爱因斯坦根据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的结果,提出了光速不变的假说和相对性原理,然而,由此却出现了与水星近日点实际进动方向相反的计算结果。由此可知:光速不变的假说是不正确的。

由于光子是物质粒子,光的运动不需要传播媒介,光的运动速度符合物质运动的速度矢量合成原理,因此,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并不是对“以太”学说的否定,而是表明:光相对于光源的运动速度是稳定不变的光速。造父变星的变光现象和光行差现象都很好地说明了光速符合速度矢量合成原理。

光电效应实验证明光是一种物质粒子,我们相信:光速不仅符合速度矢量合成原理,而且符合能量守恒定律。1981年夏天,我们根据物质运动的能量守恒定律对金牛座蟹状星云1054超新星爆发的光学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计算,超新星爆发的可见时间,历史记录是二十三天,令人震惊的是计算结果为22.86天,计算结果以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准确度证明:光的运动速度符合物质运动的能量守恒定律。
三、光速极限与X射线频率极限
根据普朗克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定律,有如下公式成立:
(1÷2)×Me×C×C=h×Fm=Qe×U

式中Me为电子质量,C为光速,h为普朗克常数,Fm为X射线极限频率,Qe为电子电量,U为电压。

我们取:电子的质量Me为:9.10953447E-31 Kg;
电子的电量Qe为:1.602189246E-19 C;
普朗克常数h为: 6.62617636E-34 J"s;
光速C为:2.99792458012E+8 m/s。
那么,由公式计算获得:
X射线的极限频率Fm为:6.177953042E19 Hz;
电压U为:255501.6925 V。

由上可知:光速极限与X射线频率极限是对应的,而且计算结果符合经典力学关系,即当电子的运动速度达到极限运动速度光速时,电子的能量为25.5502万电子伏特,因此,人们只需要25.5502万电子伏特就可以将光速运动的电子减速到零。

根据爱因斯坦相对论,相对论的公式对于速度是对称的,即与电子的运动方向无关。因此,将电子从零加速到光速需要无限大能量,同样,将光速运动的电子减速到零也需要无限大的能量。如果物理实验的结果只需要25.5502万电子伏特就可以将光速运动的电子减速到零,那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将会被推翻。我们期待物理实验的结果。
四、关于光谱红移的本质
近代天文学家在观察遥远的天体时发现:天体光谱线存在普遍性的红移现象,并且红移量与光所通过的距离成正比。近代天文学家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天体光谱线的普遍性的红移现象,由此得出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的分离速度与天体相互之间的距离成正比的结果。

2 星系起源于氢核聚变大爆炸
根据这一解释,天体在相互分离,即宇宙在膨胀,由此,在宇宙原始时期,所有的天体都在空间的同一位置,即宇宙起源于原始原子大爆炸。然而,近代天文学家的观察结果表明:在宇宙的原始时期,空间中物质的分布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另外,由于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的分离速度与天体相互之间的距离成正比,对于无限宇宙来说,在无限远处会产生无限大的分离速度,这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产生了矛盾,同时,无法解释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分离速度的能量来源问题以及原始原子的来源问题。爱因斯坦由此提出了宇宙是有限无边的,然而,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

由上可知:由于光不是波,光的运动不需要传播媒介,天体光谱线普遍性的红移现象不能用多普勒效应来作解释。这也就是说,宇宙是稳定的和无限的,宇宙并不存在所谓的膨胀运动。

由于自然世界的空间到处都充满着场物质(以太),场物质在自然世界的空间中是均匀分布的和各向同性的,因此,空间场物质对星际物质的作用力的合力为零。然而,由于光在空间中以光速运动,空间场物质对光子的作用力的合力不为零。这个不为零的合力使光子产生减速运动,由此使天体的光谱线产生普遍性的红移现象,且红移量与光所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五、关于万有引力的本质
自然世界的物质就其最基本的性质而言是唯一的、无限可分的、无定形的、密实的、不变的、独立的和自由的存在,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相对于物质世界整体而言,空间是唯一的、连续的、定形的、虚无的、不变的、平权的和平坦的。

由于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物质是扩散的,因此,运动使物质散满整个空间,结果物质在空间中均匀分布、各向同性,从而,使自然世界的空间不存在绝对真空的空间,所谓的真空只是相对而言。

在自然世界的空间中,到处都充满着物质和物质的运动。由于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因此,在自然世界的空间中存在不同层次的物质,我们把其中最基本最原始层次的物质称为“以太”。

“以太”是一种散满整个空间的高速运动的场物质,以太对宏观物体的连续不断的撞击使宏观物体受到一种压力,由于以太在空间中均匀分布和各向同性,因此,宏观物体所受的压力的合力为零。

如果空间中有A和B两个物体,由于物体A和物体B都具有对空间场物质(以太)的阻挡作用,由此,使物体A阻挡了物体B所受的空间压力的一部分,物体B也阻挡了物体A所受的空间压力的一部分,这样,物体A受到了一个指向物体B的空间压力,物体B也受到了一个指向物体A的空间压力,这二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对,使物体产生相互吸引,这种力存在于所有物体之间,因此,这种力被称为万有引力。

由于万有引力是以空间场物质(以太)的存在为基础的,而空间场物质(以太)来自遥远的空间,因此,宇宙空间是无限的。由于万有引力来自于空间场物质(以太)与物质之间的碰撞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发生在最基本最原始层次上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从宏观上(原子层次)来说,作用的强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由此,修正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解决了水星近日点的进动问题,克服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在无限宇宙学方面所面临的困难。由于万有引力是不平衡的空间压力的合力,因此,万有引力不可能无限大,也不可能使大质量的天体成为零体积的黑洞。
六、关于电磁力与核力的本质
自然世界是由两种最基本的物质:超高密度的带正电性的物质(核质)和低密度的带负电性的流体(电流体)所组成,核质位于中子的核心,电流体位于中子的核外层。如果我们把中子和质子核心的正电性核质称为核子,把中子和质子核外层的负电性流体称为电流体,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原子核是由核子和电流体所组成,核子位于原子核的中心,核子与核子之间存在排斥力,核子与电流体之间存在吸引力,电流体把所有的核子包容在一起,而电流体与电流体之间相互作用为零。

3 星系起源于氢核聚变大爆炸
根据计算我们发现:原子核所包含的核子数与中子质量的乘积减去该原子的质量不超过总质量的百分之一,且原子核每增加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质量存在以四为周期的波动!由此可知:核子数为4的原子核为最稳定的原子核,正四面体结构为最稳定的核结构。

从本质上来说,电力、磁力与核力是相同的。电力是正电性物质与正电性物质之间存在排斥力,负电性物质与负电性物质之间存在排斥力,正电性物质与负电性物质之间存在吸引力;磁力是以同一方向光速运动的正电性物质与正电性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为零,以同一方向光速运动的负电性物质与负电性物质之间相互作用为零,以同一方向光速运动的正电性物质与负电性物质之间存在吸引力;核力是在原子核内部核子与核子之间存在排斥力,核子与电流体之间存在吸引力,而电流体与电流体之间相互作用力为零。

由于电流体把所有的核子包容在一起,因此,原子核的中心带正电,原子核的外层带负电,并因自转而存在磁场,宏观的天体也具有类似的结构。

光子是由正电性核质和负电性流体所组成的旋转的电偶极子,光子是通过电偶极子的旋转所产生的电磁力与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光子的运动速度是可以变化的,光子的旋转频率也是可以变化的。
七、星系起源于氢核聚变大爆炸
中子是微观世界进化的产物,是宏观世界基本的原始的起源物质。由于中子会自发地发生衰变转变为质子,同时放出电子和部分物质,根据力的平衡关系计算获得中子的半径为1.113284058E-15m。

在原始的自然世界的空间中,中子处于临界稳定的平衡状态,中子核心带正电,核外层带负电,整个中子处于电平衡的中性状态,并因自转而存在磁场。中子在空间中均匀分布、各向同性,整个自然世界处于平衡的电中性的状态。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无数的中子聚集并转变成氢元素,无数的氢元素聚集形成无数的原始氢云,无数的原始氢云聚集形成无数的液氢球体,无数的液氢球体不断聚集形成更大的液氢球体。1991年我们通过计算发现,液氢球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发生氢核聚变反应的质量刚好是二千亿颗太阳的质量,即当液氢球体的质量为银河系的质量时,在液氢球体内部的压力达到了质子与质子之间的核排斥力,由此,使液氢球体中心的氢元素发生氢核聚变反应,并由此使液氢球体产生氢核聚变大爆炸。

由于液氢球体氢核聚变大爆炸的高密、高压、高温及氢核的高能,使液氢球体的大爆炸形成一个超高密度的中心天体:星系核(质量为银河系总质量的十分之九,半径为太阳半径的十分之一),并从中心向外依次按重核至轻核的顺序产生所有种类的化学元素。氢核聚变大爆炸向空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并产生无数的超高温气体和火球。由于万有引力的作用,无数的超高温气体和火球不断相互吸引、收聚和凝结形成数以千亿计的恒星,所有的恒星都围绕中心天体旋转(整个星系包含星系大爆炸之前所具有的角动量)。每一颗恒星都包含丰富的重核裂变元素,并以重核裂变的方式不断释放能量。由于恒星内部的重核裂变反应及万有引力的作用,使恒星形成一个高密度的带正电的核心内核及带负电的核外层,并因核心的旋转而产生恒星最原始的磁场,行星的原始磁场类似于恒星。早期的太阳系类似于目前的银河系,太阳上的物质与地球上的物质基本相同,由于太阳的质量大冷却慢,另外,由于太阳内的重核裂变反应的存在使太阳成为一个发光的天体。
 
八、对暗物质的研究
上个世纪50年代,科学家描述出了银河系整体的自转轮廓,根据银河系的运动状况,科学家推算出了银河系的质量。然而,天文学家发现,通过光学望远镜发现的所有发光天体的质量之和远小于银河系的总质量。因此,人们判断,银河系中一定还有此前人类没有发现的物质。因为没人可以清楚地说出暗物质究竟是什么,所以科学界给这类物质起了一个普遍化的名称——暗物质。

也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随着射电望远镜的发明使用,科学家发现了宇宙空间中还存在大量较冷的气体氢分子云和氢原子云。随着射电望远镜的直径越来越大,科学家能发现的这些气体的数量也相应越来越多。但科学家发现的这些较冷气体的质量和此前发现的发光天体的质量加在一起也只达到银河系总质量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填满银河系中其余十分之九质量空间的,人类还不清楚究竟是什么物质。

4 星系起源于氢核聚变大爆炸
根据银河系氢核聚变大爆炸的起源过程,由于氢核聚变大爆炸使液氢球体产生了超高密度的星系核,星系核的质量为银河系总质量的十分之九,因此,人类不清楚的暗物质就是不发光的星系核。
九、用肉眼观测到的天文现象
用肉眼观测天上的星星是我的一种爱好,一个方面是我爱好天文学,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视力。

由于长期的天文观测,发现了不少天文现象,有人造卫星、流星、太阳黑子等等,而这两颗星的互相作用过程的发现却是所有观测中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应该说几千年、几万年也难遇一次吧!可惜的是当时我没有照相机把整个过程照下来。

观测的经过:起初,在夏日的一个晚上,我观测了天上的星星,对于天上明亮的星星的位置总是有些记忆的,该星位于观测点的西方,星星相当的明亮;第二天晚上,我发现该星与前一天晚上的位置发生了很大的非常明显的变化,即该星的位置向东偏北方向发生了很大的移动;所以,接下来我每天晚上都观测一次,该星的位置移动了一次又一次;后来,非常意外,该星在一颗静止不动的星的附近发生了转弯,然后向北偏东方向移动,而原来静止不动的星却发生了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当然,由于是每天晚上观测,只能观测星的位置,没有能观测两颗星相互吸引的过程;此后继续观测,直到无法观测为止。

如果该星是恒星,同太阳一样大小,那么,根据该星的直径与行星的直径进行比较作粗略的计算发现,该星与地球的距离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09倍,即109个天文单位,该星的运动速度达到了光速的十分之一,经过两颗星相互作用之后,原来静止的一颗星的速度也达到了近光速的十分之一。

如果天文学家有1982年和1984年的天文星图,那么,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原来那颗静止的恒星消失了,以此可以证明本人的观测是真实的。
 
结束语
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客观的存在,而不是主观的感觉。对科学实验和观测事实的正确理解和解释是获得正确科学理论的关键,比科学实验和观测事实的本身更重要。根据我们对科学实验结果和实际观测事实的理解,我们认为:牛顿的时空观是科学的时空观,牛顿的经典力学是正确的科学理论,速度矢量合成原理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原理,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二个最基本的定律。
 
---------------------------------------------------------------
星系起源于氢核聚变大爆炸
关于对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最科学的解释
作者:沙寅岳 ShaYinYue

通信地址:中国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横溪镇桃园新村路下9号105室
邮编:315131
Room105,9,TaoYuanXinCun,HengXiTown,NingBoCity,Z.J.315131,CHIN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