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互联财经时事每月谈 |
作者:青纱魂
作为中国科幻扛大旗的两名大将,王晋康与刘慈欣的风格是迥异的。他们的区别在于:王关注的是科学进步与伦理道德的冲突,是一个小心翼翼忧虑技术将带来灾难的反省者,右倾。而刘思考的是人与与宇宙的关系,是一个信心满满笃信技术能够战胜一切的革命者,左倾。正如刘慈欣所说:“王晋康是由文学这条路走到科幻,而他是由科学这条路走向科幻的。按传统的观念,科幻小说无疑属于文学。而文学就是人学。所以有很多人批判刘慈欣的小说里人物形象单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的出发点与其他作者不同。
我从高一开始看科幻,看久了觉得,只有刘慈欣的作品才是真正的王道。这可能是因为我这个读者也是从科学这条路上走向科幻的吧。同我一起走在科学这条路上的读者并不孤单。可是在目前的中国科幻作者里,以科学为出发点的作者太少太少。
很难想象,像中国这样的泱泱大国,只出了一个刘慈欣。其他的一些名作家,王晋康的语调过于灰暗;赵海虹有女性的细腻,却没有宏观的感知力;钱丽芳的《天意》在我看来和历史小说没什么区别;韩松的作品诡异,;还有潘海天,夏茄等一些作家写的作品只能是稀饭,根本称不上正餐。中国的所有的作家,都只不过是披着科幻的外衣写人性,写故事。这点在其他的文学题材上都是适用的。但是科幻是如此的不同,以致于它所表达的只是一种精神。一种热爱科学的人能感受到的特有的精神。刘慈欣甚至说过,要把科幻从文学中脱离出来。但是遭到一阵骂名。我想到当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抱怨说牛顿把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变为一个冷冰冰,死气沉沉的机器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在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今天,能感知科学美的人还寥寥无几。
鲁迅看到科幻小说时,曾称赞说它能推动中国科学的发展。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未免太为乐观了。为什么读科幻对中国科学的发展不能起到作用呢?有三个原因:
一、科幻不是科普,读科幻也不能让人成为科学家。
二、在中国,看科幻的人数还远远不够。
三、就在这可怜的少数人中,还有人喜欢赵海虹,有的喜欢潘海天,夏茄等。他们喜欢的不过只是文学。
很多人现在都在争论科幻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应该讨论的是科幻迷们从哪条道路走来。或者也该看清作者从哪条路出发。如果能多一些作者与刘慈欣结伴同行,如果科学这条道路能热闹一些的话,那么也许走在这条路上的一些人能最终成为科学家,实现鲁迅的期望。因为虽然读科幻不能让人成为科学家,但是能激发人当科学家的热情。目前的中国科幻,太需要像刘慈欣这样的革命者,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太过单薄。我强烈希望着科幻迷中能有一些人成长为像刘慈欣这样的作家。但是也许这不过是单纯的期望罢了。因为在当今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宏观感受能力科技美感受力的只是小众。在科学这条道路星光黯淡。如果想让它变得光芒四射,唯一的办法是改变读者麻木的心灵。
前一篇:在苍穹下醒来
后一篇:宇宙骑士-不可能成为经典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