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与美国式的尴尬

(2006-08-15 18:44:33)
分类: 前沿技术

 

 

 

中国与美国式的尴尬

 

 

看科幻小说的时间不算长,看过的作品也不算多,但会觉得从中有所感悟。或者,不称为感悟,只是一点小小的看法。

 

其实很久之前,就想过关于中国科幻与美国科幻之间的不同,还有其中的关系,只是由于昨天多多少少从群里的讨论还是有所提炼和融合,于是下决心花点时间把它写出来。也许不会很长,因为不知道自己究竟打算耗费多少精力。

 

中国科幻大都集中在那几个风口浪尖般的作家身上,稍早点的,或者更近点的,无非是刘慈欣、何夕、王晋康、韩松等等,当然不能说看过了这些作家就是看透了中国科幻,但是多少有点一叶知秋的味道,可以小窥其全貌了。

 

而美国科幻,我只能说我更多是从各种现在有的译本中看到的。那当然也不能代表最原始的美国科幻,因为那毕竟是经过中国人挑选过的,并且还受了翻译的影响。

 

中国我最喜欢的作品是刘慈欣的《球状闪电》,美国最喜欢的还是那部经典中的经典《基地》三部曲。这两本小说也算得上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中国与美国科幻的。

这两者最大的差别是,《球状闪电》再无厘头,再“科幻”,依然是构筑在现实世界上的,刘慈欣甚至还指出了这种现象的气象记录。这种感觉就像是揭开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所不了解的生活的一面,就像我们不了解CIA,但是他存在,真实存在,并发生作用。小说本身并没有脱离开我们所生活的地球(我只能说是地球,为了同《基地》形成对比),这之中的人,事,物,你都可以很好地找到例证,来证明他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不过,也许我们并不够资格去知道他,因为,那是国家机密。至于结尾,那种武器给全人类带来的威慑,更是有点现实人文的幻想,更像是给了我们一个寓意深刻的教训,而非一个永远受用的科学幻想。

 

而《基地》则完全不同。他有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甚至有他自己的编年,有他自己民的口头语:“噢,我的银河啊”而不是“我的上帝啊”。在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中,我们像是真实地看到了人类的未来,而不是现实的一角。我们知道文明的循环,我们知道也许人类文明真的会走向那一步,但是我们不会想到,那是心理学家在作用,我们更不会想到,人类的历史居然会以这么气势磅礴的样式向我们展开,那真的是一个超越,在科幻史上前无古人,也不再会有后来者,因为他太完美了。

 

同样的例子出现在《安德的游戏》中,这部几乎被所有人喜爱的科幻作品。这部小说总是会让我想起某些游戏,很像,也会让我想起诸如《火影忍者》之类的日本漫画。显然地,在每一部这样的日本漫画中,都有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个世界遵循的是不同的世界观,他们追求完全不同的东西,或者是某种精神境界,或者是某种忍术。同样的,在《安德的游戏》中,虽然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只是安德在游戏中的表现,但显然地,人类的整个文明已经不同,战争也被扩大了。

 

如果再让我说一下这种虚拟的世界观,还有《莱博维茨的赞歌》,同样是文明的循环,同样是虚拟的世界观,与《基地》不同,与现实更是不同。由于看过的人不是特别多,所以不想过多赘述。

 

回过来我再想说一下《球状闪电》,我想说的是,他算得上是中国科幻一次飞越。更多的小说是在幻想一个科技成果的应用或者产生,而这部小说则是针对科学研究的过程,这么大胆而又细心的想象,刘慈欣真的让我们钦佩不已。

 

另外,从一个比较本质的方面来讲,我觉得中国与美国的科幻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国情不情。中国科幻的受众可能比美国还要广一些,因为显然只要你喜欢这种东西,你为这种技术与人类想象力揉合在一起的小小惊奇而着迷,那就意味着你要接受更多的纯粹的科幻的东西,毕竟我们还没有用一个更商业化的形式去运作他。而在美国,科幻的相关产业已经太过发达,从比较早的一部电视际《星际迷航》开始,美国的科幻已经不可救药地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任何想象从纸面跳到了画面,无疑这其中的魅力,无论是真实的科技,还是绚丽的幻想,都会大打折扣,取而代之的是短暂的对导演演绎的大场面的惊叹,而不是环绕在自己脑海中的每个人都会不同的景象。

曾经很不理解为什么《科幻世界》为什么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后来才想到,原来美国人也许很少看杂志,他们更喜欢更加现代的方式来实现,比如电影,比如网络。

 

美国的纯粹的科幻的核心相信早已过了他的高潮期,没有一本科幻小说可以登上美国的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十,人们更多的还是通过电影来感受这其中博大精深,感受一点人类曾经最伟大的一种艺术形式。

 

很难讲科幻做为一个单独的门类会不会早晚会消失,不再被大多数人所关注,因为他要艰难在完全人文的东西-------幻想,和完全理性的东西-------科学之前,当人性与科技的冲突最尖锐的时候也许他才最具有吸引力,而不发人类文明足够成熟的时候,这似乎只变成了一种人类童年时的玩具,因为那时的人类,接近瓜熟蒂落,或许也接近灭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