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影评书评 |
名家科幻赏析:《美洲来的哥伦布》
《美洲来的哥伦布》,作者刘兴诗。
在科幻不被人理解或者仅仅是片面理解的年代,科幻经常被人称之为未来文学,意思是说,科幻总是描写那些只可能发生在未来的故事。事实上,科幻不仅需要向前看,很多时候也要向后看,科幻的“科”字,涵盖了人类目前所研究的一切严肃的科学种类,其中当然也包括考古学。在中国老一辈的科幻名家中,有两位非常擅长从历史和考古的角度展开科幻神思的作家,一位是已经仙去的童恩正,还有一位便是《美洲来的哥伦布》的作者,刘兴诗。童恩正是考古专家,刘兴诗是地质学家,因此两人的作品都有相当扎实的考古、地质的专业背景以及科学家特有的严谨推理,科学求证的作风,无论为人为文,都值得现今的年轻作者们学习借鉴。
故事发生在英格兰北部的苔丝蒙娜湖畔,一名年轻的白人小孩威利在挖掘泥炭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只形状古怪的独木舟,可惜被其父母付之一炬。威利长大之后,仍然牢牢地记得这只古怪的小舟,后来有学者根据他画出的图样,辨认出这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独木舟,并武断的认为威利是在骗人,因为印第安人的古船绝对没有可能出现在英国。
此后威利成为了一名水手,在一次前往美洲墨西哥的航行中,看到了一模一样的模型。当地一位科学家听了他的叙述,做出了大胆的推测:美洲印第安人曾经先于哥伦布发现美洲而到达欧洲,到达英格兰。
消息传出后,正直的科学家们决心展开研究,并且在苔丝蒙娜湖底发现了古印第安人的燧石战斧。最后终于又发现了7只独木舟,根据碳十四测定确定为五千多年前,冰河时代结束以来的最温暖潮湿的阶段的产物,古印第安人很有可能就是在那时来到欧洲的。这无疑是考古界震撼人心的大发现。与此同时,信奉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者们无法接受印第安人“超越”哥伦布的事实,开始了百般恐吓与阻挠,甚至杀死了威利的好友、发现石斧的他的姐夫。威利在悲愤之余,决心亲身驾驶独木舟横渡大西洋,证明这一发现的实际可行性。
威利乘坐完全按照古独木舟样式仿制的小舟,携带少量食品和一柄渔叉,从墨西哥出发,开始了海上漂流。期间经过了诸多磨难,诸如粮食耗尽,渔叉丢失,狂风巨浪,虎鲨袭击等等,仍然凭借着勇气、信念与智慧克服了重重难关,最终抵达了苏格兰海岸,证实了独木舟确实可以横渡大西洋,完美的证明了“美洲哥伦布”的发现。
《美洲来的哥伦布》是一篇硬科幻的典范,虽然其中并没有新奇的技术幻想或是古怪的外星生命,看起来似乎是一篇单纯的冒险小说。事实上,小说包含了严肃的科学方法论问题——“判决性实验”的问题。历史上关于这样古航线的推测有许多,但是大多都只是停留于传说当中,没有得到求证。仅就中国而言,微子(或是箕子,记不太清楚谁死谁活了)带领殷地遗民远赴扶桑,徐福携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日本,慧深和尚远航美洲,传说甚多。在本文中,作者以非常严谨的态度和翔实科学的依据对印第安人航行到欧洲的可能性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并且安排了一场惊涛骇浪的实验以验证,的确体现了一种学者的专业态度。
另一方面,本文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思考也相当深入。美洲印第安人的远古航行,本来是科学界的伟大发现,但是白人至上的极端种族主义者却不愿意承认这一成就,甚至想方设法进行阻挠和破坏,不惜采取流血手段。这是对种族主义分子的深刻批判与揭露。从这一点来说,《美洲来的哥伦布》即使放在今天,仍然具有浓重的现实意义。
刘兴诗另有一篇描写古老航线的小说《失踪的航线》,其中的航线是越王勾践时代的中国水手发现的通往扶桑(墨西哥)的线路。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讲海上冒险的,个人以为不如《美洲来的哥伦布》那样饱满,内涵也少了点。因此在此主要介绍《美洲来的哥伦布》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