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IT互联财经时事每月谈 |
这些年来,不知有多少杂志社、出版社找到《科幻世界》门下,想与他们合作出书。被一概拒绝。想打听作者的通讯地址,那更是没门。尤其是后者,实际上已经严重损害了作者的利益和中国科幻事业的整体利益。因为《科幻世界》版面有限,再好的作者一年也只能发表几篇作品。而作者无法与其它出版单位沟通,手边大量积压稿件不能发表。想搞科幻的出版社又找不到作者。最后“出面”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现在绝大多数主力作者都已经上网,《科幻世界》已经根本无法再搞这钏封锁。
就是对一般科幻爱好者,“效忠”两个字也是必不可少的。九九年九月份,长春的科幻爱好者计划举办大型科幻活动,邀请了《科幻世界》。同时也邀请了《科幻大王》、《科幻时空》,以及当时准备复刊的哈尔滨的《科幻小说报》。结果,《科幻世界》发现竟然有竞争对手也要到场,就扬言收回准备提供的两千元赞助。活动组织者都只是高校学生,没有这两千元,已经准备了近半年的活动就只有泡汤,只好在压力之下向其它三家说了拜拜。由于事发突然,《科幻时空》的主办单位,天津新蕾出版的副社长和该刊主编没得到通知,已经到了长春。于是几个高校科幻协会的负责人们只能用搞地下活动般的方式,偷偷地和他们见了面。长春那些可爱的科幻迷我都见过,也打过交道。但这件事发生后我一直没敢问他们,他们对中国科幻事业所抱有的理想主义是否有所衰退?但愿结果不是这样。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前几年的《科幻世界》上印有“特邀副主编吴岩”的字样,现在已经没有了。吴岩虽然今年尚不满四十岁,但却是中国科幻的前辈级人物。七十年代末,初中生吴岩就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产量颇丰,并且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七名中国会员之一。经历了中国科幻二十年的兴衰史。又因为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的科幻讲座,在作者群中拥有大量人望。当年《科幻世界》还非常弱小的时候,也颇能礼贤下士,于是有了这么一个“特邀副主编”的安排。吴岩为《科幻世界》作了两件事:首先是帮他们建立了与世界科幻协会的关系。今天《科幻世界》能够年年出席世界科幻大会,能够通过这个组织方便地购买海外科幻作家版权,吴岩作了重要贡献。另外,就是帮他们协调与年轻作者的关系。没有他的安抚,那些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作者与《科幻世界》的关系可能会更糟。但是,由于《科幻世界》一惯不变的霸气最终损害许多作者的利益,吴岩也不得不出来为作者们说话。所以他再不可能是《科幻世界》的“特邀副主编”了。
阅读面更广,关注中国科幻时间更长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七、八十年代一些科幻前辈(不方便具名,大家能理解)现在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他们编从书,搞翻译。到书店里能从各地出版的科幻图书中发现他们活动的身影。但却没有人与《科幻世界》合作。除了应酬性的活动和文字,双方就象是两个派别。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作为“晚辈”的《科幻世界》现任领导希望一点点在年轻的科幻爱好者心目中抹去那些前辈的影响。另一方面,那些老作家、翻译家和编辑们也不买《科幻世界》的账。这种关系双方心照不宣已经有若干年了。九七年世界科幻大会召开前两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北京郊外某风景区召开了一次全国科幻研讨会
。包括“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在内,老中青三代作者济济一堂,探讨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的前景。而近在咫尺的《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人却谁都不去。某记者就此询问当时《科幻世界》来的一个高层领导,那个会与这个会(北京世界科幻大会)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位领导很简明地说,两边不是一派!这段对话就发生在笔者面前。
当然,还有许多事实可以说明,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科幻世界》的高层领导一直在徒劳地试图使中国科幻成为自己一家的天下。只是那些事情涉及其他人的利益,或者一时无法核实,笔者就不写在这里了。
笔者曾经亲耳听到一位资深科幻迷说过,《科幻世界》就是中国科幻的“延安”。当然,在事实的教育下,今天他已经不再抱这个幻想了。笔者写出上面这段文字,就是希望更多的科幻迷不要对那些自己树起来的偶象抱有幻想。科幻是需要想象力的,但科幻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存在。如果你能这样考虑问题
中国科幻迷里有没有很有钱的,以真心诚意组织一批新老科幻作家,半一个真正的科幻杂志,取名就叫<大科幻世界>,将<科幻世界>取而代之!
这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投资项目:以中国的人口基数,科幻迷怎么说也有百万以上,这可是一个大市场呀!杂志做好了,还可以作科幻网游,拍科幻电影...
再说了,看看<科幻世界>的购物网站就知道了,他们根本就不懂营销:5元一本的月刊,全年合订本居然卖到60块以上;在网站上买书也要原价卖,花10块卖个白金会员,也只是9折...每当看到这些SB的做法,我都由衷的感叹:我咋是个科幻迷?!
来源:郑军
补充一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原贴作者简介:
郑军,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1997年开始从事科幻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曾于1998年在《科幻世界》杂志社工作半年。1998年底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现为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科幻作家,并参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关于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活动。发表作品有长篇科幻小说《灾难群岛》、《网魔》,中篇科幻小说《生物圈三号》以及数篇短篇科幻小说。另外还发表有二十多篇科幻文学评论文章,向社会各界广泛介绍和宣传科幻文学。
http://www.wansong.net/html/5910/
这个连接是郑军关于科幻文学的理论文章和短篇科幻,个人认为郑军的为人还是真实客观的,是可信的
说《科幻世界》质量下降是极大误解
其实单就编辑水平而言,它还在上升呢。我九八年去打工的时候,他们是借了几个纯文学杂志社的编辑来编,懂编辑业务而不懂科幻。现在基本都是从科幻迷队伍里找人。而且都是高手。
严格地说,《科幻世界》属于私人产业,并不承载其他人的期望。《科幻世界》要走什么样的路,由它几个股东说了算。据说现在已经卖给了《电脑报》集团,那么就要由电脑报集团(一家在香港买壳上市的传媒集团)说了算。因为他们作决策,他们自己也承担决策的后果。
很多科幻迷对《科幻世界》的期待,实际上应该投射到一个中立的,全国性的科幻组织身上。《科幻世界》杂志社作为一家四川省的私人产业,在那里注册、交税,它客观上并不对“中国科幻”负什么责任。它能够对中国科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身就是它商业运作的一个副产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就象“格兰仕”启动了中国微波炉市场一样。因为中国现在并没有这么一个全国性的科幻机构。所以大家免不了把希望寄托在一家私人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