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科幻世界》--脊梁黑暗正义引自百度之二

(2006-08-08 20:31:27)
分类: IT互联财经时事每月谈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科幻世界》--脊梁黑暗正义引自百度之二

 

 

 

这些年来,不知有多少杂志社、出版社找到《科幻世界》门下,想与他们合作出书。被一概拒绝。想打听作者的通讯地址,那更是没门。尤其是后者,实际上已经严重损害了作者的利益和中国科幻事业的整体利益。因为《科幻世界》版面有限,再好的作者一年也只能发表几篇作品。而作者无法与其它出版单位沟通,手边大量积压稿件不能发表。想搞科幻的出版社又找不到作者。最后“出面”解决这个问题的还是日益发达的互联网。现在绝大多数主力作者都已经上网,《科幻世界》已经根本无法再搞这钏封锁。 

 

就是对一般科幻爱好者,“效忠”两个字也是必不可少的。九九年九月份,长春的科幻爱好者计划举办大型科幻活动,邀请了《科幻世界》。同时也邀请了《科幻大王》、《科幻时空》,以及当时准备复刊的哈尔滨的《科幻小说报》。结果,《科幻世界》发现竟然有竞争对手也要到场,就扬言收回准备提供的两千元赞助。活动组织者都只是高校学生,没有这两千元,已经准备了近半年的活动就只有泡汤,只好在压力之下向其它三家说了拜拜。由于事发突然,《科幻时空》的主办单位,天津新蕾出版的副社长和该刊主编没得到通知,已经到了长春。于是几个高校科幻协会的负责人们只能用搞地下活动般的方式,偷偷地和他们见了面。长春那些可爱的科幻迷我都见过,也打过交道。但这件事发生后我一直没敢问他们,他们对中国科幻事业所抱有的理想主义是否有所衰退?但愿结果不是这样。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前几年的《科幻世界》上印有“特邀副主编吴岩”的字样,现在已经没有了。吴岩虽然今年尚不满四十岁,但却是中国科幻的前辈级人物。七十年代末,初中生吴岩就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产量颇丰,并且是世界科幻小说协会七名中国会员之一。经历了中国科幻二十年的兴衰史。又因为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的科幻讲座,在作者群中拥有大量人望。当年《科幻世界》还非常弱小的时候,也颇能礼贤下士,于是有了这么一个“特邀副主编”的安排。吴岩为《科幻世界》作了两件事:首先是帮他们建立了与世界科幻协会的关系。今天《科幻世界》能够年年出席世界科幻大会,能够通过这个组织方便地购买海外科幻作家版权,吴岩作了重要贡献。另外,就是帮他们协调与年轻作者的关系。没有他的安抚,那些二十出头,血气方刚的作者与《科幻世界》的关系可能会更糟。但是,由于《科幻世界》一惯不变的霸气最终损害许多作者的利益,吴岩也不得不出来为作者们说话。所以他再不可能是《科幻世界》的“特邀副主编”了。 

 

阅读面更广,关注中国科幻时间更长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七、八十年代一些科幻前辈(不方便具名,大家能理解)现在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他们编从书,搞翻译。到书店里能从各地出版的科幻图书中发现他们活动的身影。但却没有人与《科幻世界》合作。除了应酬性的活动和文字,双方就象是两个派别。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作为“晚辈”的《科幻世界》现任领导希望一点点在年轻的科幻爱好者心目中抹去那些前辈的影响。另一方面,那些老作家、翻译家和编辑们也不买《科幻世界》的账。这种关系双方心照不宣已经有若干年了。九七年世界科幻大会召开前两天,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在北京郊外某风景区召开了一次全国科幻研讨会 

。包括“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在内,老中青三代作者济济一堂,探讨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的前景。而近在咫尺的《科幻世界》杂志社的人却谁都不去。某记者就此询问当时《科幻世界》来的一个高层领导,那个会与这个会(北京世界科幻大会)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位领导很简明地说,两边不是一派!这段对话就发生在笔者面前。 

 

当然,还有许多事实可以说明,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科幻世界》的高层领导一直在徒劳地试图使中国科幻成为自己一家的天下。只是那些事情涉及其他人的利益,或者一时无法核实,笔者就不写在这里了。 

 

笔者曾经亲耳听到一位资深科幻迷说过,《科幻世界》就是中国科幻的“延安”。当然,在事实的教育下,今天他已经不再抱这个幻想了。笔者写出上面这段文字,就是希望更多的科幻迷不要对那些自己树起来的偶象抱有幻想。科幻是需要想象力的,但科幻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存在。如果你能这样考虑问题

 

 

 

中国科幻迷里有没有很有钱的,以真心诚意组织一批新老科幻作家,半一个真正的科幻杂志,取名就叫<大科幻世界>,将<科幻世界>取而代之!

 

这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投资项目:以中国的人口基数,科幻迷怎么说也有百万以上,这可是一个大市场呀!杂志做好了,还可以作科幻网游,拍科幻电影...

再说了,看看<科幻世界>的购物网站就知道了,他们根本就不懂营销:5元一本的月刊,全年合订本居然卖到60块以上;在网站上买书也要原价卖,花10块卖个白金会员,也只是9折...每当看到这些SB的做法,我都由衷的感叹:我咋是个科幻迷?! 

 

 

 

   

  来源:郑军 

 2006-01-06 21:13:58: 丁丁虫·抱战抱荒抱考试 (上海)

  补充一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2006-01-06 21:33:42: 刀魂剑魄 (威海)

  原贴作者简介: 

  郑军,1990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1997年开始从事科幻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曾于1998年在《科幻世界》杂志社工作半年。1998年底辞职成为自由撰稿人。现为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科幻作家,并参与中国科普研究所关于中国科幻事业发展现状的调研活动。发表作品有长篇科幻小说《灾难群岛》、《网魔》,中篇科幻小说《生物圈三号》以及数篇短篇科幻小说。另外还发表有二十多篇科幻文学评论文章,向社会各界广泛介绍和宣传科幻文学。 

   

  http://www.wansong.net/html/5910/ 

  这个连接是郑军关于科幻文学的理论文章和短篇科幻,个人认为郑军的为人还是真实客观的,是可信的 

   

 

 郑军:说《科幻世界》质量下降是极大误解

 

说《科幻世界》质量下降是极大误解

 

 《科幻世界》本身就是定位于中学生的杂志,读者群最高不超过大学低年级学生。当年你喜欢它,现在你不喜欢它。主要原因是你长大了,欣赏口味提高了。而不是它有什么下降。如果你问问现在的中学生,他们会和你当年一样地喜欢这本杂志。《科幻世界》不是没有想过去争取更高年龄段的读者。但因为作者不成熟,只好作罢。编辑再能干再有想法,不能期期自己去写作品,仍然要靠作者。作者不成熟,你就是搞个天花乱坠的刊物设计也白搭。《科幻世界》象现在这样老老实实地以中学生为读者群,应该是正确的选择。

 

 一本刊物不面向市场是什么样的,我可以给大家举个例子。每年正月十六是天津作协的会员聚会日。每到这天,都会有一家刊物在聚会地点门口摆上桌子叫卖。这是它几乎惟一的宣传手段。今年,这本刊物名叫《青春阅读》,去年也叫这个名。但最早它是叫《天津文学》,是天津作协的机关刊物!从《天津文学》到《青春阅读》,这期间它改了N个名字,仿佛兽夹上的困兽东突西突。但不光外地朋友不知道,天津文学爱好者有几个知道这本刊物呢?

 在可见的将来,它仍然不会面向市场。编辑人员都领国家的工资。它活不好但也死不了。天津的作者们能够在这个刊物上发点东西,就可以去评点什么了。虽然根本没有人看到。只是自娱自乐罢了。全国各地类似这样的文学刊物,远远多于象《科幻世界》、《今古传奇》这样的商业刊物。读者更需要哪一个呢?

 另外,把市场价值和作品质量对立起来,这个结论后面隐含着一个狂妄的前提:绝大部分读者不会欣赏,所以卖得越多的东西,肯定是质量不好的。曲高必定合寡。当然,很少有人NB到这个程度,直接站出来说别人欣赏水平低,只懂得买破烂货。但这个结论,逻辑上只能由这惟一的前提推出来。不是吗?

 

 我说《科幻世界》的水平没下降,主要是指编辑水平。要知道,编辑不可能自己写小说,总是要从作者那里买稿子发表。如果指杂志作品水平,要看杂志作者队伍的水平。由于《科幻世界》定位于中学生,并且不能发长篇,所以作者们总是把它当跳板,写出来后就去写书了。已经是圈子里的定式了。成熟后的作者们不给稿子,它当然就“下降”了。只好培养新人。周而复始。王晋康是他们九三年推出的新人。刘慈欣是九九年推出的新人。以此类推。

其实单就编辑水平而言,它还在上升呢。我九八年去打工的时候,他们是借了几个纯文学杂志社的编辑来编,懂编辑业务而不懂科幻。现在基本都是从科幻迷队伍里找人。而且都是高手。

 

严格地说,《科幻世界》属于私人产业,并不承载其他人的期望。《科幻世界》要走什么样的路,由它几个股东说了算。据说现在已经卖给了《电脑报》集团,那么就要由电脑报集团(一家在香港买壳上市的传媒集团)说了算。因为他们作决策,他们自己也承担决策的后果。

 

 许多科幻迷都缺乏脚踏实地的习惯:你希望有一个符合你什么什么理想的科幻刊物,希望出现符合你什么什么理想的科幻作品。当然很好。但要知道,那只是你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一定要别人为你实现呢?你自己不能做些什么吗?就象许多人自己没本事去打NBA,所以姚明发挥稍有不好,就破口大骂一样。那不是很没意思吗。假设投资人听了你的话,转变了办刊方向,一年赔掉几十万上百万,你是否负责任?当然,你不会负这个责任。正因为不需要负责任,所以才说什么都可以。我这样没有理解错吧。一味让别人承载自己的愿望,这个总不好吧。

 

 科幻圈里不乏坐言起行之人,有许多才二十出头,大学刚毕业或者还没毕业。象刘婕、刘相辉、吕哲,还有上海的李佳斌。他们有想法就自己去作,花钱花时间花精力。这点我认为是最值得提倡的。

 

 另外,衡量编辑水平主要是两点。一是有好作者存在,但编辑不知道,或者知道但找不到。或者找到了,但编辑的面子不够,人家不给你写。把最好的稿子投到他处。二是曾经有好作品投到编辑手上,编辑走了眼,没看出它的价值。对于现在的《科幻世界》编辑们来说,这两点他们作得并不差。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才说《科幻世界》的水平并不差。要知道,作者和杂志社之间没有什么合约关系。完全是自由选择。

 

很多科幻迷对《科幻世界》的期待,实际上应该投射到一个中立的,全国性的科幻组织身上。《科幻世界》杂志社作为一家四川省的私人产业,在那里注册、交税,它客观上并不对“中国科幻”负什么责任。它能够对中国科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身就是它商业运作的一个副产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就象“格兰仕”启动了中国微波炉市场一样。因为中国现在并没有这么一个全国性的科幻机构。所以大家免不了把希望寄托在一家私人杂志上。

 

 我和大陆武侠作者圈也熟悉。那个圈子里有家类似的刊物,就是湖北《今古传奇》杂志社的武侠版,在武侠迷中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类似于《科幻世界》。而武侠作者们对它也是意见多多。那些意见仔细分析,也都定错了位,把一家属于私人产业的地方杂志,当成了某个领域权威的国家机构来对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