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魂牵梦绕的黄土地——读侯登科《麦客》

(2011-05-20 15:50:55)
标签:

麦客

侯登科

摄影

纪实文学

关中

陇东

西海固

麦收

文化

分类: 读书心得

在书店闲逛时偶然看到了侯登科的《麦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发行,目光便立即被那封面上的麦地与之中收割的麦客所吸引。不为别的,就因为我嗅到了故土的气息。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写实性记录书籍,可以说是作者摄影作品的展示,也可以说是作者优秀文笔的呈现。他用他的图文为我们展现了黄土高坡上的一个群体,他们每年夏收时节便离开自己的家乡去邻省收割麦子,然后一路向西收割并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这个群体就是“麦客”。一群不起眼的人,却千百年来在西北的黄土地上做着同一件事。侯登科想要做的,就是为这样一群人树碑立传,如今,他做到了。

    我很佩服侯登科的一点是,他为了创作《麦客》,扒火车,赶汽车,去田间地头与麦客们交流,甚至远赴麦客们的家乡采访拍摄。侯登科的职业并不是记者,但他的所做却堪比一位优秀的记者。究其原因,只因为他有目标,有梦想——那就是为这些下苦的黎民百姓们“立此存照”。如果不是他,我们今天有谁会知道世上还有这样一个古老而又行将消逝的职业?如果不是他,我们又有谁会去关注这样一群默默无语、来去匆匆的人群?

我出生在黄土高原上泾河流经的一个小镇上,父亲家在甘肃,母亲家在宁夏,后我家迁居陕西。所以少时的我就总是在甘肃、宁夏、陕西间的千沟万壑、山山峁峁间穿行。作者书中提到的地方在我小时候基本都去过,虽然不如作者般对事物认识深刻,但那些途经的画面是我一生也不能忘怀的——金黄的大地,金黄的麦田,我早已将“金黄”设置为我心中的背景色。然而对于那些生于斯,长于斯,依靠这片土地吃饭的人来说,我与他们又是陌生的,只因我从小家在工矿企业,虽地处偏远,但与农村、农民的交流终究还是有些距离的。

直到2009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参加了北京的一个民间组织赴甘肃省会宁县头寨子镇牛门洞村的支教,在那里生活了一个月。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在农村生活,牛门洞的环境和书中那些麦客们的家乡所差无几,没有水,没有植被,靠天吃饭。我在牛门洞一个月没有在村里洗过一次澡,因为吃的水都很紧张,我们用的窖水还是头年下雨积攒下来的,打起来半桶黄泥半桶水。村里的年轻人都去外面的世界打拼了,留下来的都是些老小。所以,千百年来麦客的出现不是偶然,只是因为他们的家乡太穷了。然而虽然穷,但我在村民们的脸上却看不出任何的颓废,他们还是那么的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村里的孩子们天真烂漫而又调皮可爱,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抱有太多美好的幻想。

随着机械化工具的不断使用,人工收割麦子将会越来越少,这也就意味着麦客们将失业。于是侯登科在书中结尾时感叹:“麦客的后代,镰刀还给了父辈?”。其实,在我看来,麦客们的后代并未将镰刀还给父辈,而是将其打磨成了别的工具,因为我们有谁知道,每天一同挤车的那个泥瓦匠,菜市场上遇见的那个小保姆,面馆里跑堂的那个小伙计,他们不是麦客的后代呢?

麦客行将消逝,但麦客们吃苦耐劳,勇于闯生活的精神却并未消逝,而是薪火相传。我为我的故土上有这样一群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

也以此文纪念为麦客们立传的史家——侯登科先生。愿您在天国里一切安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