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

标签:
护国寺小吃市井气息庙会梅兰芳故居文化旅游生活 |
分类: 国内:燕京长安 |











走在护国寺街上,路两边有许多老北京乃至全国口味的小饭店,此外各种带有护国寺招牌的门面应接不暇,其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当年护国寺庙会时的盛景,我甚至怀疑电影《霸王别姬》里小豆子他妈带他逛市场的那一段展现的就是护国寺庙会的场景,只可惜物似人非,如果硬要寻觅护国寺庙会的痕迹,就只有人民剧场对面的小吃店和花厂子,尽管解放以后都改建为楼房,但这两家还是由护国寺庙会延续下来的。而由护国寺庙会而延伸出的一个著名事物便是护国寺小吃。据老辈儿人回忆,护国寺庙会最招人的是小吃浮摊,摊主们支个布棚,亮出字号,摆上条案、长凳,有的索性把肩挑的担子或手推独轮车找个地 儿,庙里一停,边安炉边坐锅,锅旁摆上调料罐、碗筷,这就拉开了“阵势”准备开卖:“豆面糕来,要糖钱!”、“滚糖的驴打滚啦”……庙会上的小吃、茶食等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年糕、灌肠、煮羊霜肠、扒糕、凉粉、爆肚、茶汤等小吃品种在食摊上应有尽有。护国寺庙会在20世纪30年代十分热闹。各式京味小吃食品在此争奇斗艳,各展风姿。1956年政府部门将庙会上颇具名气的茶汤英、扒糕年、白薯王、经营羊霜肠的张大户等十多位摊商组织起来,在紧邻护国寺的93号现地址(人民剧场对过儿),开办了护国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华,经营艾窝窝、豌豆黄、豆面糕、蜜麻花、豆汁、焦圈、面茶等100多个品种的北京传统小吃。而今护国寺小吃店早已经开遍了北京城,我曾在阜成门的护国寺小吃店里品尝过那里的美食,大部分很美味,小部分吃不习惯。
离开护国寺,在护国寺街的最东头有一座外表非常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的小院——梅兰芳故居,感叹于艺术大师生活的环境,或许真正伟大的艺术总是与市井生活最接近的吧。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