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

(2008-12-29 03:40:33)
标签:

护国寺

小吃

市井气息

庙会

梅兰芳故居

文化

旅游

生活

分类: 国内:燕京长安
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
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北京护国寺——最贴近北京百姓生活的历史遗存
   
    

    提起护国寺的名字,北京的市民并不会陌生,因为护国寺小吃家喻户晓,但至于护国寺本身今天是否还存在大多数人就不清楚了,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踏上了护国寺的寻访之行。从学校到护国寺街并不算远,但中间需要在北师倒一下车,以前从新街口大街走总是要路过这里但一直未曾涉足,今天终于可以一窥其真容。

    护国寺创建于元代,原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初名崇国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更名大隆善 寺,明成化八年(1472)赐名大隆善护国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蒙古王公贝勒修缮此寺,为圣祖祝厘,名护国寺,与东寺隆福寺相呼应,故又称西寺。护国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石门额书大隆善护国寺。第二层殿为金刚殿;第三层殿为天王殿;第四层殿为延寿殿。东配殿曰文殊殿, 西配殿曰秘密殿;第五层殿富寿殿,东配殿为曰伽蓝殿,西配殿曰无量殿;第六层殿为千佛殿,东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门后为第七层殿,是护法殿;第八层殿为功课殿;第九层为后楼菩萨殿。解放后庙中建筑逐渐为一些单位占用,大部分建筑被拆除,改建为楼房,庙中原建筑仅存三间金刚殿和寺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门后一层殿。寺原有石碑多已无存。过去每月初七、初八,护国寺有庙会。护国寺金刚殿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走在护国寺街上,路两边有许多老北京乃至全国口味的小饭店,此外各种带有护国寺招牌的门面应接不暇,其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当年护国寺庙会时的盛景,我甚至怀疑电影《霸王别姬》里小豆子他妈带他逛市场的那一段展现的就是护国寺庙会的场景,只可惜物似人非,如果硬要寻觅护国寺庙会的痕迹,就只有人民剧场对面的小吃店和花厂子,尽管解放以后都改建为楼房,但这两家还是由护国寺庙会延续下来的。而由护国寺庙会而延伸出的一个著名事物便是护国寺小吃。据老辈儿人回忆,护国寺庙会最招人的是小吃浮摊,摊主们支个布棚,亮出字号,摆上条案、长凳,有的索性把肩挑的担子或手推独轮车找个地 儿,庙里一停,边安炉边坐锅,锅旁摆上调料罐、碗筷,这就拉开了阵势准备开卖:“豆面糕来,要糖钱!”滚糖的驴打滚啦”……庙会上的小吃、茶食等是最受欢迎的食品。年糕、灌肠、煮羊霜肠、扒糕、凉粉、爆肚、茶汤等小吃品种在食摊上应有尽有。护国寺庙会在20世纪30年代十分热闹。各式京味小吃食品在此争奇斗艳,各展风姿。1956年政府部门将庙会上颇具名气的茶汤英、扒糕年、白薯王、经营羊霜肠的张大户等十多位摊商组织起来,在紧邻护国寺的93号现地址(人民剧场对过儿),开办了护国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华,经营艾窝窝、豌豆黄、豆面糕、蜜麻花、豆汁、焦圈、面茶等100多个品种的北京传统小吃。而今护国寺小吃店早已经开遍了北京城,我曾在阜成门的护国寺小吃店里品尝过那里的美食,大部分很美味,小部分吃不习惯。

离开护国寺,在护国寺街的最东头有一座外表非常朴素甚至有些破旧的小院——梅兰芳故居,感叹于艺术大师生活的环境,或许真正伟大的艺术总是与市井生活最接近的吧。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