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股票 |
分类: 宏观经济 |
清议:贷款数据令宏观政策预期紊乱
央行昨天公布,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元,创近5年半新高。数据披露后,市场立马迎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研判与预期。兴业银行表示,数据意味着市场传闻的近日降息难成真。而民生证券则认为,货币宽松仍会延续,降准、降息指日可待。这到底是为什么?
兴业银行的研判显然只看重了表观数据意义,即1月社会融资2.05万亿,同比减少5394亿,虽然减少但总量仍不算少,而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同比多增2899亿,说明贷款增速依然稳定。
民生证券的研判多少关注到数据的内在属性与时间序列关系。首先是新增社融2.05万亿,受表外融资拖累,新增量少于2013年1月的2.54万亿和2014年1月的2.58万亿。其次是新增人民币贷款1.47万亿,其中非金融性公司新增中长期贷款6121万亿,再创历史新高。
这不能不提及央行此前公布的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长13.2%这一指标。由于“表外转表内”统计指标变更,表外贷款减少值多达1.78万亿,而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比上年多增加值仅为0.4万亿。显然,假如剔除“表外转表内”的部分,当期人民币贷款增幅会远远低于13.2%。
问题很明确,既然1月份社会融资同比减少5394亿,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当中同比多增2899亿,那么,当月人民币贷款1.47万亿增加值当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便很值得怀疑。难道与存量当中的“表外转表内”没有关系吗?果真如此,如何能够高估贷款增加值呢?
怀疑1月份贷款数据真实性的理由也来自基层银行。基层银行的声音表明,受宏观经济持续减速下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跌以及企业经营压力陡升影响,特别是在质押品可变现价值缩水后,商业银行已开始对增加贷款持审慎态度,之前的到期贷款许多不得不做展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