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贷款数据令宏观政策预期紊乱

(2015-02-14 10:44:40)
标签:

股票

分类: 宏观经济

清议:贷款数据令宏观政策预期紊乱

 

央行昨天公布,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元,创近5年半新高。数据披露后,市场立马迎来两种截然相反的研判与预期。兴业银行表示,数据意味着市场传闻的近日降息难成真。而民生证券则认为,货币宽松仍会延续,降准、降息指日可待。这到底是为什么?

 

兴业银行的研判显然只看重了表观数据意义,即1月社会融资2.05万亿,同比减少5394亿,虽然减少但总量仍不算少,而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同比多增2899亿,说明贷款增速依然稳定。

 

民生证券的研判多少关注到数据的内在属性与时间序列关系。首先是新增社融2.05万亿,受表外融资拖累,新增量少于2013年1月的2.54万亿和2014年1月的2.58万亿。其次是新增人民币贷款1.47万亿,其中非金融性公司新增中长期贷款6121万亿,再创历史新高。

 

这不能不提及央行此前公布的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长13.2%这一指标。由于“表外转表内”统计指标变更,表外贷款减少值多达1.78万亿,而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比上年多增加值仅为0.4万亿。显然,假如剔除“表外转表内”的部分,当期人民币贷款增幅会远远低于13.2%。

 

问题很明确,既然1月份社会融资同比减少5394亿,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47万亿当中同比多增2899亿,那么,当月人民币贷款1.47万亿增加值当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便很值得怀疑。难道与存量当中的“表外转表内”没有关系吗?果真如此,如何能够高估贷款增加值呢?

 

怀疑1月份贷款数据真实性的理由也来自基层银行。基层银行的声音表明,受宏观经济持续减速下行、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暴跌以及企业经营压力陡升影响,特别是在质押品可变现价值缩水后,商业银行已开始对增加贷款持审慎态度,之前的到期贷款许多不得不做展期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严格地讲,展期就意味着不良贷款。进一步说,如果之前的贷款协议没有相应的展期条款,商业银行的展期操作便涉及内控失效,甚至是财务报告欺诈。
 
很明显,央行从去年9月份起进行的贷款统计指标调整,重点是所谓“表外转表内”,是导致如今市场对宏观政策预期产生严重紊乱现象的原因。
 
顺便说一句,即便统计指标调整是合理合法的,但在统计列报上,也应当对基期数据做追溯调整,以此杜绝统计数据对使用者的误导。
 
对于央行来讲,这究竟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还是大家评说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