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股票时尚 |
分类: 宏观经济 |
清议:从爵位到国企改革
戴着有色眼镜是看不清历史真相的。我们课堂里学到的历史是经过后来历史唯物主义改造后的历史,亦是充分西化的历史。但中国历史学从来都建立在国学之上。这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我一直以为,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人,要想了解祖国的历史,必须借助于历史上的历史书,古籍最好,起码也是近现代的历史书。如感兴趣,我可以推荐几本。
我首推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是中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1923年9月,作者是阅历跨越三朝的近现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著述巨丰,不仅有通史,断代史,还有制度史及其他专门史,加起来11部,文字逾1000万字。
读了以国学为基础的中国历史,您就会发现,如今广为流传的“历史”和现世的许多东西是多么的易碎及不合逻辑。随便说一点,许多人认为爵位制度是欧洲人发明的,提必及英国。实际上,即便是是英国的爵位制度,在欧洲也是后发的芽菜,后生的后生。而欧洲的爵位实袭自中国。那中国的爵位源自何时呢?
据西汉的《礼记-王制第五》及东汉班固的《白虎通》的说法,爵位分内爵与外爵,内爵是指公、卿、大夫;外爵在商朝的时候也分三等,到周朝形成完备的公、侯、伯、子、男五等。但内爵不称之为爵,内爵之公就是公,和外爵下的公爵是两码事。与欧洲的爵位制度相比,谁是鼻祖,谁是后生,一目了然。
所谓内爵,实为天子之国(相对于下辖的诸侯之国)百官之首。这就说到了中国的传统官制。《王制》上说:“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120位中央级别的官员,但组织架构到大夫这一官阶便打住了。元士只是大夫的助理。真可谓编制精简。其中以三递乘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管理学中所说的管理幅度。可是,如今的发改委有13个副主任。真乃千古绝唱。于中于西皆无道理。
官制为什么要以精简为要,皆因官以民为本。官制庞大,民之税赋就重,经济发展速度便放缓,尽管是滞后的;官制精简,民之税赋就轻,经济发展就迅速,并且是立竿见影。这也是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繁荣盛世的成功秘籍。由此,便可以对政改的方向做一个大致的判断。
为什么要说到政改呢?道理简单至极。因为经济研究(股票也是如此)一直存在这一个“自上而下”的脉络。这样就可以正确把握经济走向。当然,要想对走向理解得更透彻,必须下接地气,自下而上。从下往上看,的确很奇妙,往往能看到要害部位。
我很关注反腐的进展。到目前为止,反腐已明确揭示了一个政改的方向,这就是精兵简政,尽管似乎还不会很快恢复到以三为进的天子、公、卿、大夫、元士的“一首脑、百二十官佐”的格局(其实恢复也是必要的,并且还是可行的)。官多了,多一个就增加一分反腐的难度。何况三个和尚没水喝,官多了,效率也就下降了,免不了私下里滋生腐败。这意味着什么呢?
当然是小政府大社会。可目前是大政府,两个标志,一是政府机构过于庞大,准政府机构更多,红顶子搭车收费的机构遍天下;二是税多,费更多。习李都说了,今后许多政府服务可以采取花钱从市场购买的方式加以实现。这是明确的暗示。减费行动已经开始,减税行动也箭在弦上。所以,中国距离小政府大社会看来是要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