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宏观经济 |
清议:当工业减速遭遇物价回落
10月份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上月的13.8%大幅回落至13.2%。这不仅创下该指标年内新低,也使得上个月刚刚出现的工业生产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势头宣告失败。
鉴于国内第二产业GDP权重接近47%,工业增加值指标再度走坏,意味着四季度宏观经济将继续减速。
我想说的是,虽然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是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但价格之于收入与成本关系的影响依然存在,这决定了工业产出实物数量与价格成正比,价格上涨刺激企业增加产出,而价格下跌迫使企业减少产出。所以,这一指标的变化无法排除物价波动的因素。
在很大程度上,这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今年10月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了0.6个百分点,而去年10月只回落了0.2个百分点。原因是今年10月工业品出产价格指数(PPI)较上月环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去年10月的PPI较上月上涨了0.7个百分点。
那么,在CPI和PPI双双连续三个月回落并由此确认国内物价走势拐点之后,工业增加值是否会继续减速呢?对此,不同的宏观机制应当有不同的答案。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足够大的物价回落可以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回升,以至于工业增加值会因此走出持续减速的阴霾。但在行政干预成分较大的宏观机制当中,如果不及时将宏观政策由紧缩调整到宽松,工业增加值注定要继续减速。
必须承认,国内宏观政策行政干预的成分很大,像是信贷规模这样的微观经济要素都纳入了宏观调控的范畴,更不必说由政府直接掌控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各种限制性消费政策。这当然难以出现需求的价格弹性效应。
由于无法指望国内宏观政策的行政干预现状得到明显改变,于是,是否有更多的政策微调,是判断未来工业增加值指标能否回暖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