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储备不是唐僧肉
(2009-02-23 17:07:58)
标签:
外储内用政府投资民间投资最终消费清议财经杂谈 |
清议:外储内用的基本思路
“储备”这个词,作为经济学科当中的专业术语,大致有两种解释:一是拟用于未来分配或弥补亏损事项的以前年度净收入结余,如公司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在股东权益项下的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香港政府的累计财政盈余等;一是拟用于偿还特定债务的资产,如金融机构在央行存放的、拟在挤兑风险爆发时用于偿还对储户债务的存款准备金等。
由于外汇储备并不具备任何收入的涵义,更不是政府的财政盈余,因此,它不能用于国民分配。换一个角度讲,由于外汇储备的最终用途是偿还因进口以及跨国投资而形成的对外债务,因此,它同样不能用于国民分配。
如果大家明白了外汇储备的上述本质,那么,那个由“著名教授”提出的“将一半外汇储备分给百姓”的设想究竟是个什么货色,就不难判断了。
糟糕的是,如果大家进一步明白外汇储备是储备当局购买的在国内结存的外国货币(在强制结汇制度下,包括企业在内的国内居民所取得的所有外国货币,都会出售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出售给央行旗下的外汇储备当局;在非强制结汇制度下,受美元利率偏低以及贬值或汇率波动风险预期左右,绝大多数国内居民会做出同样的选择),那么,不言而喻的是:今天将外汇储备分给百姓,明天百姓就会将分到手的外国货币出售给银行,进而重新成为外汇储备,或返回到外汇储备的形态。
既然外汇储备不能用于国民分配,进而无法转化为国民的最终消费,那么,备受关注的“外储内用”这个话题,又能有何等答案呢?
其实,在我们以上讨论“储备”这个词的时候,已经为回答“外储内用”这个问题给出了线索。
首先,将外汇储备的最终用途限定在“偿还因进口以及跨国投资形成的对外债务”这个框框之内,意味着外汇储备并不能被直接用于国内支出项目,无论是投资,还是消费。其次,当外汇储备被用来偿还因跨国投资形成的对外债务时,由于其最终的资产占用形态发生在国外,因此,跨国投资这一途径连(外汇储备)“间接用于国内”的性质都不具备。第三,虽然绝大部分外汇储备被用来偿还因进口形成的对外债务,但是,由于其占用形态会随进口货物及服务转移到国内,并转化为国内的投资或消费,因此,扩大进口具有将外汇储备“间接用于国内”的性质。
我想说的是,所谓“外储内用”,指的就是将外汇储备“间接用于国内”,除此之外,几乎不可能有其它途径。
那么,增加进口的理由何在?又应当如何来判断其合理性?
首先让人想到的是为满足国内最终消费而增加进口。比如说,进口更多的美国轿车。从国内轿车市场需求来看,假如给予一些政策优惠,进口更多的美国轿车是可行的。但是,该等进口的负效率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打压国产轿车市场空间,增加就业压力,以及因美国生产的轿车通常是大排量的,因此会加大国内环保压力等。
其次让人想到的是为建立商品储备而增加进口。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国际市场主要大宗商品资源短缺的国家,为防止出现因供给中断而导致的风险,建立并逐步扩大商品储备无疑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市场总是存在颇为敏感的需求弹性,不能排除因中国大举进口而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重要的是,快速增加的中国商品储备,未必不会形成新的价格下跌动力,这将导致此前以较高价格进口的商品储备形成一定的储备损失。
另一个增加进口的理由是满足国内扩大投资的需求。这里所说的投资,是指固定资产投资。由于中国进口货物结构以工业基础原料和资本品为主,而固定资产投资所拉动的恰恰主要是对这两种货物的市场需求,因此,以扩大国内投资来拉动进口增长,进而实现“外储内用”,无疑是最合理的。
进一步说,以扩大国内投资拉动进口增长,来实现“外储内用”,其效果并不止于投资对国内需求以及GDP的作用。理由很简单,扩大投资可增加就业,并因此扩大最终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以扩大跨国投资的途径来消化或削减外汇储备虽然在理论上不失正确,而且这确实也是2007年发行1.55万亿特别国债时的基本思路,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金融海啸冲击,无论是跨国债权投资,还是跨国股权投资,都被一再证明是风险巨大的投资方向。鉴于全球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加上存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这一重大不确定因素,到今天看来,包括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以扩大跨国投资的途径来使用外汇储备,依然是不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