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清议:反失业比反通胀更重要
40年前,当尼克松入主白宫后,他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先生们给出的忠告是:通胀固然是首要问题,但一定不要让失业率上升。从他此后主导的经济政策,特别是从关闭黄金窗口与接受美元贬值现实这一大刀阔斧式的金融改革以及随后通胀加速的情况来看,他真正想说的是:反失业比反通胀更重要。
实际上,不仅仅是尼克松,包括他的前任约翰逊和几届后任总统在内,无一例外地强调扩大就业进而增加收入的重要性。虽然有理由相信这一政策偏好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不失去选民的支持,但在经济理论上也不无道理:通胀降低收入的购买力,但能够增加收入的话,通胀对民众生活的压力就可以减轻。
请允许我作一个类比:目前掌控国内经济政策的官员以及他们身边的学者,看上去很像尼克松执政时期某些颇具影响力的人物,比如弗里德曼(美国货币主义的领军人物),再比如加尔布雷斯(时任美国物价管理局副局长)。前者主张紧缩银根,如同今天在国内看到的从紧货币政策;后者主张物价管制,与国内时下高强度的临时价格干预政策颇为相似。
在汶川大地震之后,有接近央行的学者声称不要为救灾而放松从紧政策,而来自央行高层的声音则强调反通胀是重点目标,认为当前依然要防止物价和投资增长过快。
然而,持续的宏观调控政策究竟有着何等效果呢?如果注意到自2003年开始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以来,国内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由此前2001年的2.9倍扩大到2007年的3.33倍;注意到该等城乡贫富分化不断扩大的原因与农产品价格上涨相对缓慢有关,与限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而导致国内就业机会尤其是农业过剩劳动力就业机会增速放缓同样有关的情况,答案似乎很明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城乡收入差距是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的,如果拿地区收入作比较的话,2007年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市民与收入水平最低的甘肃农民之间的差距是10.14倍,而2001年时二者之间的差距为8.54倍。
回顾历史,缩小城乡产品价格差距,即所谓缩小价格剪刀差,以及由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曾经是国内经济政策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这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52年的2.37倍逐步缩小到1983年的1.82倍。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8年以后首先放开农产品价格,容忍由此出现的物价上涨,城乡收入差距不会得到如此有效的缩小。
在很大程度上,由汶川大地震激发出的公民互助意识已经大大淡化了人们对通胀的恐惧心理。这段时间,我一再与身边的朋友,包括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谈起这样的话题:如果通胀能够真正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话,你还在意花更多的钱去购买食品吗?还在乎CPI因食品价格过快上涨而不断提升吗?令我欣慰的是,我所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正面的。我可以断定,他们都是有良知的人,至少在大地震令收入微薄的灾区农民蒙受重大生命及财产损失的时候,他们情愿为增加农民收入而忍受通胀。
毫不避讳地讲,由于反通胀与从紧政策在理论上和现实当中都会加剧收入上的贫富分化,迟早有一天会被贴上“为富不仁”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