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次加息”疑错上加错

(2006-07-29 17:35:13)

“二次加息”疑错上加错                         清议/文

 

回顾今年以来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大动作是428日将贷款利率提高0.27个百分点,以及78月初两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过,由于担心下半年贷款增速依然强劲,到目前为止,主张“二次加息”的言论仍不绝于耳。

 

经济学当中的加息是指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约束消费行为,通过相应提高贷款利率抑制投资行为,并通过利率市场化竞争在贷款利率升幅通常小于存款利率升幅以至缩小存贷利差的情况下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意愿。从这一角度讲,所谓单方面提高贷款利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加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扩大后的存贷利差足以刺激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意愿。这显然违背加息的本意。

 

考虑到在相隔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两次宣布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不排除在4月底提高贷款利率的基础上出现所谓的“二次加息”。果真如此,进一步扩大的存贷利差将使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意愿更加强烈。这就是我所怀疑的“错上加错”。

 

虽然提高贷款利率可以起到抑制投资行为的作用,但市场中总是存在能够消化高资金成本的机会和企业,商业银行也总是能够找到愿意接受高资金成本的贷款申请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出现不顾全社会信贷风险而一味追求贷款银行自身利益的“坏孩子”的机会相对较小,但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坏孩子”似乎难以避免。无论如何,信贷市场的当事人不仅有借款方和存款方,还有作为贷款方的商业银行。毫无疑问,紧缩信贷市场应当通过调整包括贷款方在内的三方当事人利益才能有效达到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市场化的货币政策通常不会由央行来决定贷款利率,而是通过调整基准利率迫使商业银行相应调整贷款利率。至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各商业银行会根据各自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国内,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大多来自自身吸收的存款,存款利率扮演着更多基准利率的角色。一点不错,我的确是在怀疑单方面提高贷款利率有违市场化原则。

 

既然没有一次加息,何来“二次加息”?不排除下半年宏观调控措施当中包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加息可能性。但恰当的选择应当是在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刻意减少贷款利率的上涨幅度,或多加存款利率,少加贷款利率,通过缩小存贷利差达到降低商业银行贷款增长意愿的目的。

 

顺便说一句,如果从调整后的以前年度GDP数据来看,由于今年上半年10.9%以及第二季度11.3%GDP增长率低于最近三年的平均增长水平,似乎不足确认为出现了新的经济增长过热情况。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调整后数据,200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增长率为14.1% 2004年和2003年分别为17.6%12.9%,三年平均增长率为14.86%。鉴于最近三年的CPI上涨幅度分别为1.8%3.9%-0.8%,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增长率分别为12.3%13.7%13.7%,最近三年的经济平均增长水平为13.23%。     EORI

 


推荐博客

Xvalue投资百科/汇总常识与分析

http://blog.sina.com.cn/m/xvalue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