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孟子的理由
(2012-11-22 07:58: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开卷掩卷 |
予岂好辩哉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有趣就在这里了。人人都说孟子好辩,他辩解说是不得已而已,接着又是滔滔一番论说——从天下之治,到天下之乱,从尧舜禹的圣人之道,到杨、墨的无君无父,从周公到孔子,恣肆汪洋几百言,越说越激动,最后还不忘强调:“予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那一刻,你恨不得哄哄这个有趣的人:叟岂好辩哉?乃能辩也,善辩也,雄辩也!
公都子被孟季子问住,只好求助孟子。
事情是这样的: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为什么说义是生自内心的呢?”公都子说:“义是表达我的敬意,所以说是生自内心的。孟季子问:“有个同乡人比你大哥大一岁,那么先尊敬谁?”公都子说:“尊敬大哥。”孟季子又问:“如果在一起喝酒,先给谁斟酒?”公都子说:“先给那个同乡人斟酒。”“孟季子说:“内心要敬重的大哥在这里,实际敬重的同乡人在那里,可见义果然是外因引起的,不是生自内心的。”公都子不能答。
这个辩论实在是有些无聊,纯粹是闲磕牙,酸腐得很。一个“义”字绕了大半个地球。精彩的是孟子的辩论预设——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还是说白话。
孟子说:“你反问他,应该尊敬叔父呢,还是尊敬弟弟?他会说,‘尊敬叔父。’你再问,‘弟弟充当了受祭的代理人,那该尊敬谁?’他会说,‘尊敬弟弟。’你就再问,‘如果这样,尊敬叔叔又体现在哪里呢?’他会说,‘因为弟弟处在受祭代理人地位的缘故。’你也就说,‘因为那个同乡人处在该受尊敬的地位上的缘故。平时尊敬的是大哥,这会儿该尊敬的是同乡人。’”
怎么样?孟子头脑何其睿智也!反应何其机敏也!
辩,岂止是口才了得啊!
孟子点拨之后,公都子果然大有长进。他拿孟子的这番话回答孟季子,孟季子不甘心偃旗息鼓,继续辩论:“该尊敬叔父时就尊敬叔父,该尊敬弟弟时就尊敬弟弟,可见义果然在于外因,不是生自内心的。”公都子说:“冬天要喝热水,夏天要喝凉水,那么需要吃喝,也在于外因吗?”
这场辩论遂画上一个圆满句号!落地有声!
公都子之困,我又何尝不时时面对,只是没有人如孟子一样,给我出一个这样美妙的主意,难免让人生出些许惆怅。就为欣赏这样纵横捭阖的口才,也该喜欢孟子。
何独至于人而疑之
说孟子好辩的确有些偏激。但是你不得不承认,孟子实在太擅长说理,他用打比方的方式让你触类旁通,任谁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他给齐宣王讲“不为者”和“不能者”的区别,打比方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鞠躬行礼,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行礼的一类。”
孟子也用大麦的生长来比方人心的陷溺:“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它们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全都成熟了。虽然有收获多少的不同,但那是由于土地有肥瘠,雨水有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的事物,其主要的方面都是相似的,为什么一说到人就发生疑问了呢?”
告子说人的本性像水一样,哪里有缺口就往哪里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孟子也用水来说事,他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使然。人也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
我读《孟子》,初则沉浸在他的语言里,那样的深入浅出,阡陌了然。再读,就惊诧于他的“何独至于人而疑之”了。天下万事万物之理,说起来多么简单,为什么一涉及到人本身,就疑惑就迷惑就糊涂了呢?天地间一切道理,孟子都触类旁通,推彼及人,这一点多么了不起!智,岂一个“知”字啊!
观其眸子
《会摇尾巴的狼》是个寓言故事,那里面有关于眼睛的描写,狼的——
老山羊看了他几眼,有些不相信,说:“你真的是狗么?为什么你那样像狼,为什么你用狼一样的神气看着我?”
狼连忙半闭了眼睛说:“我是狼…狼…狼狗啊,所以有些像狼。但是,请你相信,我的的确确是狗。我的性情很温和。我还会摇尾巴,不信你瞧,我的尾巴摇得多好。”
老山羊有孟子之风。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的眼睛更好的办法了。眼睛掩藏不了他内心的邪恶。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整,眼睛就浊暗。听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观察他的眼睛,那个人的善恶又能往哪里隐藏呢?
跟先生说孟子的这段话,他有些不以为然,笑谈哈利波特小说里的“大脑封闭术”。钻进大脑里尚且看不到什么,况眼睛乎?
我常在电视上听到这样的话:“你看着我的眼睛说话!”
那是对心虚的人说的。你就看那个人的眼睛,闪闪烁烁,摇曳生姿。
那是在演戏。现实中的人演得更好,你即使看他的眼睛,也看不到良心有丝丝的不安。
对方的眼睛里肯定有内容可以阅读,我以为要有孟子的洞察力才好,要不怎么有人慨叹“眼拙”,有人企盼“借我一双慧眼”,有人“有眼无珠”,有人“火眼金睛”,有人“独具只眼”呢!
关于看人,孔子也谈论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这个方法更适合普通人。一眼看不透的人,总是抵不住光阴的丈量。如果我们把目光拉长,长到5年,10年,那时候何愁不认识一个人呢!况且,有人没有那么长的性子,日以继夜地表演给你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