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
(2012-08-12 14:34:0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和教育 |
大家在说一个真实的笑话。关于《普罗米修斯》,这是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故事。
老师说:“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
学生说:“普罗米修斯,谢谢你,要是没有你,我们现在还吃生冷的东西,度过漆黑的漫漫长夜,挨过寒冷的冰天雪地……”
老师说:“普罗米修斯会怎么说?”
学生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之所以说这个情节属于笑话,是它极具笑话的特质。一个人笑着说:“我就奇怪了,火是怎么来的?真的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吗?这样是误导啊。”
这只是个神话故事,神话故事不能当作普通故事来教。把神话当成神话教,让学生把神话当成神话读,用现实的道德解读神话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因为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鸿沟需要跨越:从现实到文学。
我常常困惑人们在穿越现实和文学时的集体无意识,他们那么随意地出入两个空间,为了自己显而易见的目的。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写生活小事的故事,丝毫没有童话的特质,那些小鱼在作者眼里,就是小鱼而已,在那个孩子眼里,略略不同,他能感觉到小鱼的危险而义无返顾地实施救助。就是这样。
但是老师不约而同地问一个问题:回到大海里的小鱼会说什么呢?
对于小鱼要说话,小孩子没有太大的惊奇,但是它们说的话,无一例外只是感谢。而这,有什么意义呢?明明有一个站在旁边内心受到巨大震撼的大人,他问小男孩为什么要救鱼,谁在乎呢?男孩说:“这条小鱼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他什么也没说就结束了故事的讲述,为什么不问问他还有没有话说?有个教材把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这条小鱼在乎》,明显聚焦到小男孩的身上。 对于作者和读者,小男孩都是跨越不过的话题,一定有什么会打动你的心,但那不是小鱼的谢谢,也不是小男孩的善良,而是一种稀缺的能力:感同身受的能力,以及阔大无边的慈悲!这些话,小鱼嘴里说不出来,也轮不到小鱼来说。更主要的是,这是生活,不是童话。
不是非要说什么,有时候感受像一粒种子,蕴藏着巨大无比的生命力。不妨让它们等一个合适的时机,这样比仓促地让它发芽要明智得多。
神话是人对解释不了的事物的大胆想象,在神话里面有人一直向往的强大和力量,所以夸父可以追日,女娲可以造人,嫦娥能够奔月;童话是另外的一种语言方式,面向一个特殊的人群:赋予幻想的孩子。除了有神话的无所不能,还有成人诡计多端的婉转,他们把要对孩子说的话,让故事替他们说。神话和童话,以及民间故事,它们的神奇成就了故事的魔力,牢牢地吸引着读者的眼睛。如果把它们视为普通故事,再如果按照现实的样子去剪裁这里面的道德意义,错过的,将是它们身上所有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