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鲜嫩的笋为什么从土里“探”出头来

(2011-02-16 10:16: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和教育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体会其表达效果”,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教科书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中的提示语,在这方面有很明确的导引。有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的提示语,如三下《荷花》中 “‘冒’字用得真好”,三下《争吵》中“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有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的提示语,如三上《赵州桥》中“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呢?”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体会词句“好在哪”是常见的做法,但是我发现,“好在哪”是这样一个没有想象和空间的词语,它常常让老师的教学,走到纯粹的词句推敲当中去,常常把学生的回答,变成一个标签式的词语。以至于这一目标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下面的教学案例,可见一斑。

案例一:

鲜嫩的笋为什么从土里“探”出头来

语文课如果深入到语言文字的推敲,就陡然有了语文的味道。听一位老师上《乡下人家》(人教版课标教材四下),有这样的感觉。

《乡下人家》有这样的句子:“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老师在学生读到这里时,有如下的教学:

师:这里的“探”字还可以换成哪个字?

生:可以换成“钻”字。

生:可以换成“冒”字。

生:可以换成“露”字。

师:相对于“钻”“冒”“露”这些字,“探”字好在哪儿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探”字更形象。

师:让我们来读这句话,读出这种形象感。

“形象”是这样一个“包打天下”的词语,一下子就把一个词语表达的妙处说尽了。可是果真如此吗?“钻”不形象吗?它不是很好地表现出鲜嫩的笋出土时的用力吗?“冒”不形象吗?在《荷花》(三下)一课中,有“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句子,“冒”字用得多好,白荷花的生机和活力不是展露无遗吗?“露”字不形象吗?它不是很准确地表现了笋芽初出地面时的姿态吗?

可是作者为什么偏偏用了这个“探”字?“探”是一种主动的姿势,是带着好奇的心理的词语,“探头探脑”的顽皮和稚气含在其中。在作者的眼里,这哪里是一群笋芽,分明是一群瞪大了好奇的眼睛的娃娃。

《乡下人家》表达了作者对乡村风光的无比热爱,作者饱含浓浓的深情赞美乡下人家,在他的眼里,一草一木都关情,瓜架瓜藤、花草树木、鸡的散步、鸭的戏水,都是别有风趣的,所以一词一句也含情。不用说,“探”字有作者的情在里面啊,作者用喜爱的目光看,用欣赏的目光看,鲜嫩的笋也就有了灵性,有了表情。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这句话好像就是针对这样的课而言的。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如果看不到它身上作者的感情因素,语文味还是淡的,还是浅的。

案例二: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欢翠鸟

《翠鸟》(三下)一课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是毋庸置疑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欢翠鸟?是课文后面的一个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显见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到,比如,“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比如,“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如果学生不深入读文,不认真去想,就不会想到作者在写翠鸟样子和动作时,是经历了怎样久久的静静的凝视,以及凝视背后透露出来的无比的喜爱。很多的时候,老师也想不到。从下面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

师: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生:我发现,作者写翠鸟的羽毛,都用了打比方的方法。

师:请读读这段话,想想它跟文中的描写有什么异同?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上面满是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

生:这两段话开头的句子是相同的,都是说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生:这两段话说的意思相同,都写了翠鸟羽毛的颜色。

生:两段话不同的就是,课文中的句子是用打比方的方法写的,写出了翠鸟的羽毛都像什么;而另一段话是直接介绍的。

师:同样的意思,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种方式来写?

生:用打比方的方式,很形象。

生:加上作者的想象,我感觉翠鸟很美丽。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特别喜欢翠鸟”这个问题,表面上好像是指向课文内容的,实际上也是引导学生感悟词句表达的一个问题。作者这样写,主要是出于对表达方式的思量吗?当然不是!作者这样来写翠鸟,让我们想到,他是怎样长久地注视着翠鸟,怎样对翠鸟的每一个部分细细地欣赏啊!他是多么地喜欢着小翠鸟啊!正是因为喜欢翠鸟,才有了这样的想象和描写:翠鸟像一个小精灵,它不仅戴着头巾,还穿着外衣和衬衫,那么美丽和有趣。可见,表达方式不是停留在技巧上的“方式”,言为心声,从语言走到作者的心里,才是体会表达的效果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汉字的尴尬
后一篇:东北  西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