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为什么不从网上“落”下来
(2010-08-17 16:04: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我和教育 |
蜘蛛为什么不从网上“落”下来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一课叫《雷雨》,《雷雨》中写下雨前的部分有这样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刮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听到三位老师的课,都注意到了这个“垂”字,她们注意的角度有些不同:
师1:(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一句好?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蜘蛛从网上落下来,逃走了。
生:我觉得第一句比第二句好。
师1:为什么?
生:第二句中的“落”好像蜘蛛掉下来了。
师1:这个“垂”更形象,我们来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2: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句话中的“垂”还可以换成哪个词?
生:可以换成“落”。
生:可以换成“爬”。
生:可以换成“滑”。
生:可以换成“吊”。
师2:可以换成这么多词,作者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垂”?
生:用“垂”字更具体。
师2:(出示课件:蜘蛛从网上垂下来演示)我们看看蜘蛛,它顺着丝往下来,整个身体在丝上——?
生:垂挂着。
师2:这里用这个“垂”字多准确啊!
师3:“垂”下来是怎么下来?你见过蜘蛛从网上垂下来的吗?
生:我见过,就是蜘蛛拽着一根丝吊下来。
生:我没见过,我猜应该是蜘蛛从一根丝上滑下来。
师:我们看看图片,没有落到地面的蜘蛛是什么样子?
生:像是挂在丝上。
生:像是垂挂在丝上。
生:像拉着蜘蛛丝在打秋千。
师:大风来了,在网上的蜘蛛最快逃跑的方法是什么?
生:拉着一根丝垂到地面,最快。
师:多聪明的小蜘蛛,多快的“垂”啊!我们都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小蜘蛛的有趣吧。
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个“垂”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垂”中间的一竖就像是一根蜘蛛丝,从上面直垂到地面。其他的部分像一只小蜘蛛,紧紧地拉着蛛丝。
师:多形象的记忆方法啊!我们来写写这个字,跟老师一起写,注意它的笔顺。
“垂”是一种姿态,是属于蜘蛛的姿态,当大风来临的时候,这个姿态透露出蜘蛛的机灵,也折射出蜘蛛逃跑的急切与仓皇。这些在人看来,尤其是小孩子看来,别有一番情趣。有时候,对一个词语的推敲,不是好或不好能说得清楚的,也不是形象不形象就概括的,词语比较是一种法子,但是最理性的法子。我喜欢第三位老师的教学,因为她让“垂”跟生活比较,跟当时的情境比较,字与情交融,字与图交融,这样更感性,也更有趣。这样的词语教学才是最贴近语感的。
周瑜哪里去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里有这样一句话:“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听几个老师上这一课,他们虽然都注意到了这句话,却同样是死死地盯住了“神机妙算”,最典型的做法是:
师:(出示句子: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进行批注。
师:(在学生汇报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时,不断呼应):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说——(学生接着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样诸葛亮一个人唱主角的教学,让我产生了大大的疑问:周瑜哪里去了?没有周瑜这个配角,怎么显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何来周瑜的“我真比不过他”?周瑜暗暗和诸葛亮的比较,才显出诸葛亮的风采。周瑜哪里不如诸葛亮呢?我们看看周瑜的算计:
周瑜让“箭”字从诸葛亮口中说出:
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周瑜使诸葛亮不能推辞造箭的任务: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周瑜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欲置他于死地: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暗中阻挠诸葛亮造箭的进程:
周瑜说:“我得吩咐军将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周瑜一直监视诸葛亮的动静,他对鲁肃说: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周瑜没有想到的是,他虽步步设计,围追堵截,让诸葛亮无路可走,诸葛亮却另辟蹊径,巧借外力,他不光利用了天时地利,还利用了鲁肃的忠厚和愚钝,利用了曹操的多疑和奸诈,更利用了周瑜的自以为是。这出其不意的“草船借箭”,周瑜做梦也没有想到啊。这样一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有了着落。
把周瑜读丢了,是解读教材最大的误区,也是这样的课最大的败笔。
丑小鸭只是不幸的吗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丑小鸭》一课中,丑小鸭的不幸是显而易见的。在家里,除了鸭妈妈疼爱它,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养鸭的小姑娘讨厌他;在外面,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无家可归的他只有躲,只能被冻僵。所以大多数教师,都会让学生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丑小鸭的不幸上,甚至让学生通过想象,放大丑小鸭的不幸:
案例1:
师:大家看看文中的插图,想象丑小鸭的哥哥姐姐、公鸡、养鸭的小姑娘会怎样说丑小鸭?
生:丑小鸭的哥哥姐姐说:“你怎么会是我们的弟弟?你这个丑东西,你不配做我们的弟弟!”
生:公鸡说:“这个小鸭子,真丑,去去,离我远点,看见你我就生气!”
生:养鸭的小姑娘说:“丑鸭子,到旁边去,别人吃完了你再来吃!”
案例2:
师:小鸟会用什么样的话讥笑丑小鸭?
生:这么丑的鸭子来到树林里干嘛?
生:这只鸭子真丑,谁都不会跟它做朋友。
生:这只鸭子真脏,脏得污染环境!
案例3:
师:丑小鸭晚上出来找吃的,有什么危险?
生:他可能会遇到狼。
生:他可能会被石头绊倒。
生:他可能掉到猎人的陷阱里。
这样放大的不幸,让学生的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仇恨,除了同情丑小鸭,还产生一股除暴安良的侠气。这样激烈的情绪,往往影响学生阅读的心境,使他们体验不到美好的情感。
丑小鸭只是不幸的吗?当然不是。课文中说“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了家。”这是丑小鸭的不幸中的大“幸”——在冰天雪地的冬天,重新有了一个温暖的家,就是这个家,呵护他长大,蜕变,直至迎来属于白天鹅的美妙的春天!丑小鸭的“幸”,还体现在他看到了最美丽的鸟——“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天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从这一天起,丑小鸭有了最美丽的梦想,有梦想的丑小鸭是幸福的!
有了这样的认识,丑小鸭才会对过往的经历心平气和,才会对眼前的幸福心存感激。这是一个成长的生命应有的姿态,丑小鸭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