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村里的故事# 《麻花板村:昔日沼泽之地 今朝高楼林立》

(2015-01-07 11:13:24)
标签:

杂谈

《麻花板村:昔日沼泽之地 今朝高楼林立》

 

/本报记者  

 

59,记者走进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麻花板村,这里哪里还是村,经过数百年的变迁,曾经沼泽地上开辟出的千亩良田,如今几乎都被高楼大厦取代,经过城中村改造,村民们世代种地的历史已被彻底改写,麻花板村也改名叫麻花板社区了。

 

元代就有蒙古族部落驻扎

麻花板村的村民们如今都住在山水小区和桂圆小区里。记者在村民新区山水小区看到,58栋楼房错落有致,在小区的中央,建有喷泉、物业公司、活动室、幼儿园,小区内热热闹闹,一些工人正在种花植树。

陈拴根曾在麻花板村当过7年村支书,他说,麻花板村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元代,就有蒙古族部落在此驻扎,明清时期正式建村并初具规模,村里原来有一座后庙(又称佛庙),是明朝万历年间盖的,还有一座在全市都颇有知名度的古戏台,也是明清时期建造的,村民们逢年过节就在古戏台上唱大戏,三村五地的人都来看。不过,在城中村改造时,这些古建筑都拆掉了,现在仅保留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多松年烈士故居。

据《新城区·毫沁营镇志》记载:宋辽金时期,辽国于1575年建成库库和屯(归化城),那时,麻花板一带多沼泽,是水草肥美的牧场。元代,沼泽干涸,干土渐多,忽必烈的军队曾在此一带建立营盘,主力部队出征后,留下老弱和给养兵驻守。清朝咸丰年间,山西旱灾严重,走西口的逃荒人大批涌入这里,加快了麻花板村落的形成。“麻花板”是蒙古语“迈汗板申”的转音,意为“帐篷房子”,即蒙古包,大约在明末清初,先有蒙古族牧民在这里扎包放牧,故称“迈汗板申”,后有山西董、范两户汉人来此租种蒙古族土地定居,仍以“迈汗板申”为村名,后以蒙古语谐音,演变为现名。

 

只剩74户民宅未拆

麻花板村几百人排队上厕所的事,曾屡次见诸报端,如今,这段往事仍不断被村民们忆起。“过去不行,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进不去出不来,村民家里都没有厕所,每天早上公厕门前都排起长队……”今年76岁的付计宽感慨说,现在的生活环境好多了。

老支书陈拴根用翻天覆地来形容村里的变化,过去的平房如今都成了高楼大厦,过去村民们坐着收房租,现在退休的老人们都领上了养老保险。村里还配套新建了幼儿园,拆除了由平房和二层房组合而成的麻花板小学,新建了规模更大的山水小学。2003年启动城中村改造以来,麻花板村目前只剩74户村民住宅尚未拆迁,将陆续根据城镇规划需求拆除。

村民付计宽家还有5间大正房没有拆除。“马上就要拆了,已经量了尺寸。”付计宽盘算着,这5间大正房还能拿上一笔数目不小的拆迁款,日子越来越好了。

 

朝着“市民变股民”努力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城中村一拆迁,村民们似乎就一夜暴富了。不过,记者在山水小区采访时,许多村民都说,如今拆迁是寸土寸金,不过由于麻花板村拆迁时间较早,他们在拆迁时获得的补偿款并不高。“我那会住的是200多平方米的平房,只拿到10多万元的补偿款,在山水小区买完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房就所剩无几了。现在全靠每个月780元的养老金度日,还要交物业费、暖气费,日子过得挺紧张。”今年62岁的张福雨说。

麻花板村曾提出要走“农民变市民,村民变股民”的路子,要让村民们在年终获得一份固定收入,从而解决村民的长期就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过,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农民已经变成了市民,而村民变股民还难以实现。还有许多村民说,他们的养老金标准比市民标准偏低,希望提高养老金待遇。

麻花板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成林对记者说,麻花板村的大部分村民已经转成了市民,村里建起了物业公司、热力公司,安置了200多人就业,200671日起,村里按照“433”(即村民个人交30%,集体补贴30%,国家收储中心补贴40%)的标准为村民们办理了养老保险,去年有765人领到了养老金,不过,村民们对享受的养老保险待遇反映强烈,他们也年年将此问题上报至上级部门,希望村民们能够享受到和市民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

“村民变股民这一步还没实现,存在一定困难,这仍是未来探索和努力的方向。”成林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