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村里的故事#【什不斜气村:康熙皇帝钦赐封地】

(2014-12-19 10:42:29)
标签:

杂谈

5.13.5】什不斜气村:康熙皇帝钦赐封地

/本报记者 马丽侠

蓝天、白云、绿草地……430日,记者驾车行驶在金盛路上,路旁美景让人心情愉悦,在金盛路13公里处,一座印有“什不斜气”字样的牌楼伫立在路南。踏入什不斜气村,一股浓郁的牛粪味飘来,毋庸置疑,这里的村民以养奶牛为主,养奶牛已经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

什不斜气村隶属于赛罕区金河镇。据相关史料记载,什不斜气,蒙古语村名,清代乾隆年间建村,因当地有个蒙古族牧羊人养小鸟而闻名,故得名“什不斜气”。在《古丰识略》中也写作“什不哈气”,意为“养小鸟者”。

 

相传由8个蒙古族家庭建村

说起村名的意思和由来,村里的年轻人纷纷摇头,即使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鲜有人知。

记者跟随什不斜气村党支部书记云忠义来到村子深处,找到了一位退休老教师,他叫刘旺,今年83岁。

“我们村子是1942年秋季才改叫‘什不斜气’的,以前都叫‘什不哈气’。据说这个地方当时被日本人侵占,而‘什不哈气’对日本人犯忌讳,所以被日本人改为现在的名字,一直用到今天。”说起该村的故事,老人把满脑子的故事一股脑倾倒出来。

刘旺告诉记者,最早来到这个地方居住的是8个蒙古族大家庭,这8个家庭因在康熙年间帮助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有功,康熙皇帝钦赐封地供他们放牧生活。“起初,这个地方并不接纳汉族人,只允许蒙古族人活动,直到乾隆四十年(1775年)后,才陆续‘对外开放’。那时汉族人陆续来到此地,他们或买或租下蒙古族人的土地,用来种植农作物。但是汉族人稳定不下来,他们在春天野草返青时,赶着牛车,拉上牛犋、籽种来到这里种地,秋天收割后载上粮食拉回老家,这些人被称作‘跑青牛犋的’。”刘旺说道。

据《绥远通志稿》记载:“清初汉族之耕于斯土也,率皆租种蒙地,暂谋生活,人为寄民,居无定户,春来秋去,田户时有迁徙,祖创孙承,农亩是其本务。历年稍久,三五成村。”说的就是类似的情景。

而对于“什不斜气”的意思,刘旺说,他曾于1972年专门找人翻译过,但是没有人能确切地给出答案。对于一些史书上记载的“养小鸟者”的翻译,他表示认同,因为蒙古族有驯养猎鹰的习俗,养的鸟很有可能是鹰,应该是驯养猎鹰的人居住的地方。但现在在什不斜气村已经找不到养鸟(鹰)的人了,建村的那8个蒙古族家庭的后代在发展中外迁或绝后,现在村中只剩下一家的后代,云忠义便是其中之一。“因为没有家谱,所以我也不知道我是第几代人。现在我的家族人口只有十几口人,蒙古语也不会讲,只知道我爷爷的父亲会说蒙古语。”云忠义说道。

 

咸丰年间大量汉族人来此定居

刘旺的祖籍在山西省忻州市紫郡村,其祖先于嘉庆年间(1796~1820年)来到内蒙古,居住在现在的金河镇前白庙村,后在咸丰年间(1850~1861年)迁居什不斜气村。

“大部分汉族人是于咸丰年间在什不斜气村稳定居住下来的,据我的长辈说,当时村子北面有一条小河,叫大榆树河,村东和村西各有一眼泉,分别叫大海和小海。这里水很充裕,吸引了大量汉族人来此定居,我们家就是其中之一。”刘旺说着,从柜子里拿出了一块折叠得方方正正的白布,长约2米,宽约1米,上面记载着刘旺家族从道光年间(1820~1850年)至今的五代故人的名字,字迹整洁清秀,是刘旺重新誊写的,这便是他家的家谱。

“道光年间,村子里盖起了龙王庙,村民都来这里供龙王,祈求风调雨顺。村里的重大活动也都是在龙王庙举行,当时龙王庙外还铸有一口大钟,我的祖先刘宝的名字就刻在上面,但大钟和龙王庙都在文革期间被毁坏了。”刘旺说道。

到了咸丰年间,村子里就已经有很多汉族人定居了下来,刘姓、赵姓、侯姓等大户人家陆续发展起来。“我们老家是山西的,走西口过来的,世世代代在这个地方种地,都是农民,现在家族有100多口人了。”今年75岁的村民赵希宝也加入到谈话中。

 

养奶牛种大棚致富

现在,什不斜气村的路面全部硬化,路灯、街心花园、健身器械等生活设施逐一健全起来。“以前下雨这里的小路根本就没法走,现在好了,路面硬化了,出去村子就是金盛路,去市里也方便了很多。”村民赵希宝说。

记者发现,该村的街心花园建设得和城里的社区公共健身场所并无二样。“一来是政府要求新农村建设,二来是街心花园建设好也能给村民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云忠义介绍道,村里现在有300多户人家,748口人,80%的村民以养奶牛为主要的收入来源。记者了解到,该村村民大都是既养殖又种植,虽然该村已经于2011年建起了60多个蔬菜大棚,但当地的村民不是很认可。“主要是村民已经习惯了种大田,但我确定,这是带领村民发展致富的新方向,加上现在村里也有了科技特派员,技术和场地都具备了,我很有信心发展大棚。”云忠义说。文/记者 马丽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