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土教育资源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
——五峰一中《乡土德育工程》汇报材料
五峰一中在湖北省“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社区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带动下,结合学校及当地实际,于2004年创造性地提出“乡土德育”一词,并将其作为子课题申报,着手开展研究活动,发挥乡土资源在学校德育中的特殊功效,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我校在总课题组、县文明办、县教育局、县研训中心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活动,积累了不少有价值的经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特色鲜明,成果突出,在抓好山区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整合各种乡土资源
建立乡土德育资源库
“乡土德育资源库”是具有本土特色、贴近学生生活、能在德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教育资源,经过分门别类整理后而形成的相对集中的集合体,乡土气息浓厚是该库区别其他教育资源库的一大特色。
乡土德育资源库从形式上分为四类:一为基地资源库,即与地方企业、地方特校、地方街道、地方乡村或农户、地方科技部门等建立固定联系,成立德育基地;二为实物资源库,包括我校师生及社会人士收集、捐赠及学校统购的乡土农具、乡土特产、民族服饰、乐器、标本、藏品等;三为平面资源库,主要包括各种乡土文本、光碟及录像带,如乡土风景图片、资料汇编、书刊典籍、书画作品、歌曲及影视光碟或录相带等;四为网络资源库,该库具有综合性,为各种乡土德育资源的网络信息化。
从内容上我们将乡土资源分为本土概况、历史纪要、乡土自然、乡土人物、乡土政治、乡土经济、乡土文化等,大类下又可划分若干小类,如乡土文化可分为乡土民俗、乡土语言、乡土诗词、乡土音乐、乡土体育等,乡土经济又可分为乡土农业、乡土工业、乡土商业等。
乡土教育资源库的建立,为老师们有效而便捷地使用乡土资源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资源库模式图(略)
二、打造乡土特色课堂
培育乡土人文精神
课堂教学引入乡土。我校体育组教师将旱船、押加、踢毽子、跳绳、打陀螺、巴山舞、摆手舞等这些富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中,这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及艺术节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了土家丰富的特色体育项目,不仅锻炼了身体,而且培养了学生勇敢勤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英语学科的“说英语、话家乡”独具特色。英语课堂上,实验教师根据授课的需要恰当选取家乡的各种风土人情素材,并用英语进行介绍,如家乡的自然景观——柴埠溪大峡谷的风光、国家级森林公园后河自然保护区,白益寨的暑天冰穴之迷,还有家乡的特产——茶叶、核桃等经济作物,家乡的历史文化如吊脚楼,咂酒等人文风情……。这让学生熟悉的实实在在的生活走进英语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以致用丰富自己的英语词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多的去体会土家民族的魅力。
美术教师在课堂上特别注重挖掘山区美术资源,如五峰一中实物库收集到的布鞋、绣花鞋垫、风斗、各种竹制品等乡土用具都是极好的美术素材,这让学生领悟到了生活处处皆有美,关键是拥有一双善于审美的眼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生活的热情,那怕身在山区也可以艺术化的生活。
政治组教师注重利用乡土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将一些乡土俗语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将“徐衣有衣穿,徐饭有饭吃”、“饱吃不可抛撒”等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学习“企业和经营者”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调查和网上查阅等方法,收集如五峰新桥公司发展情况及其总经理周强的奋斗历程等本土知名企业、企业经营者的资料,并将其引入经济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永不言败、开拓创新、遵纪守法、奉献社会的传统美德;学习民族及其基本特征时,将乡土风俗文化如“五句子”、“歌曲茶山小幺妹”、“
集歌、舞、吹、打于一体的土家跳丧舞“、以板凳作“龙灯”的“板凳龙”及土家摆手舞”融进课堂,让他们说土家、唱土家、舞土家,让他们在与土家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土家的美丽可爱与无穷的魅力。
化学组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针对五峰农村的能源主要来源于柴禾这实际情况,要求同学们通过调查,查阅相关资料,写近十年来有关五峰环境变化的小论文,并提出自己的改进办法。有的同学提出了在农村应当改进传统的烧柴取火的办法,提高森林覆盖面积,否则我们生存的家园将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居住的环境将会越来越恶化。这极大的增强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语文组教师利用练笔、课堂教学和寒暑假作业,引导学生关注家乡风土人情,了解家乡传统文化。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传说、诗歌等,培育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德育精神。
……
学科活动紧贴乡土。一是学校组织开展学科知识讲座。老师们在讲座时,有意识的渗透了乡土教育资源,如地理学科讲座,就渗透了乡土自然资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柴埠溪自然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原始森林”,教育学生热爱家乡。二是语文学科组织学生开展“说家乡,话家乡”有奖征文竞赛,学生写出了很多反映家乡风土人情的优秀文章,如有的写布鞋,有的写火堂,有的写吊脚楼,有的写杀年猪吃抬笼等,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对学生爱乡情感的教育过程。三是部分学科为了巩固教材基础知识,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如数学教师杨必富就以兴文塔为背景上了一堂生动的立体几何课,他带领学生来到兴文塔,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兴文塔的构造,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兴文塔的特征,用数学原理去计算兴文塔的建造比例,并针对塔的特征和所处的地理位置,设计多种测量方法。通过对兴文塔的实地考查不仅巩固了教材基础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三、建设乡土特色校园 营造健康育人环境
校园建设突出乡土。一是文化长廊的建设上突出乡土。文化长廊是五峰一中精心打造的文化宣传橱窗,乡土元素包括土家族简介、土家民俗风情、乡土名人、一中校友等多个版块,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通过在文化长廊中渗透乡土元素,让同学们更便捷地了解土家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土家的自然和经济状况,做到
“知家乡”,进而升华同学们“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思想。二是宣传牌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乡土。如在教学楼走道悬挂的宣传牌,就包括我县百里幽溪“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河原始森林”、暑天冰穴白溢寨、地下迷宫长生洞等乡土风景,独特的风景无疑是陶冶师生情操的生动教材。
主题班会渗透乡土。一是搞好各种社区活动交流。组织学生到社区德育基地开展活动和假期实践活动,开好活动交流的主题班会。如学校曾分期分批组织班主任和学生代表到社区德育基地——五峰特校、福利院、新桥公司等开展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回校后,各班相继组织“珍惜拥有,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交流各自的感受,分享各自的收获。有一个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不太懂事的我们曾禁锢在自己狭隘的乐与痛中,却将身边那些顽强生活的人们的精神遗失。当那一双双渴望交流的眼睛齐刷刷投来羡慕的眼光时,当一位位老者用沧桑而皲裂的唇音道出青春之贵时,我们感到上帝赋予的太多,那些平日里觉得微不足道的拥有或许是别人来生的奢望!”。二是利用班会时间,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充分利用各种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吃苦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培养热爱家乡、尊老爱幼的美德。三是利用班会时间,邀请乡土名人进校园,利用班会时间为同学们作“人生课堂讲座”:如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宏兵曾应邀回母校,为同学们作“放飞理想把握今朝”为主题的讲座;联合国审计署审计师何启纯先生曾应邀回母校畅谈自己的奋斗历程;英国伯明翰大学在读博士黃晓聪应邀回母校与学弟学妹们交流自己的求学经历等。
展示平台体现乡土。一是体艺展示平台。学校举办体育艺术节是近年创新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每年的体育艺术节上,即有场面宏大的团体操表演,扣人心弦的各种体育竞技,又有激动人心的校园歌手角逐,饱人眼福的书画展览,富有创意的班徽设计,更引人注目的是民族气息浓郁的押加、旱船等体育项目,充满活力的土家巴山舞,各班利用乡土自然资源如树叶,树皮,绿豆,草茎等制作的各具特色的手工制品。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体育艺术节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创设了体验成功的机会,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极大的释放了学生创造的活力。二是校刊平台,在校刊上刊载乡土文化、乡土人物等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多渠道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四、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拓宽乡土德育渠道。
实践活动利用乡土。一是学校党支部、团支部、学生处、年级组组织学生到德育基地开展活动。包括到烈士陵园打扫清洁、栽树除草、祭奠烈士,弘扬先烈精神;到五峰特校与残疾孩子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和拚搏精神;到五峰镇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奉献自己的爱心;到企业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体验劳动的乐趣与艰辛。二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如学校团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五峰县的品茶旅游节文艺表演活动,电信杯
“乐在新农村”歌舞大赛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三是学校在每学期的结束时,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同学们安排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一个学期一个主题。实践调查报告在内容设置上,突出了乡土资源的利用,如搜集土家民俗文化,整理乡土名人资料,调查天池河污染情况,调查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为父母做几件感恩实事等。
工勤服务融入乡土。一是学校工会每年都组织教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教师游览五峰的柴埠溪,后河自然保护区,组织教师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愉悦教师身心,优化教师情感,让教师以健康的情绪感染学生、以乐观的心态熏陶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二是后勤通过工作人员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学生;利用黑板报、专刊的形式,推介具有土家特色的各种菜肴,引导学生传承土家饮食文化;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如食堂就为学生提供岗位,让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到食堂帮忙收碗洗碗,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感恩情怀。
五、课题专家高度评价,乡土德育特色鲜明。
我校
“乡土德育”在接受省总课题组专家评审时,得到了他们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五峰一中的“乡土德育工程”针对性强,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德育实效。乡土德育资源是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利用乡土德育资源开展德育活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利于克服传统德育过程假、大、空的弊端,对于提高德育的整体实效,促进当地的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们认为,五峰一中的“乡土德育工程”围绕乡土德育资源库的建设开展了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研究者在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搜集各种有价值的乡土德育资源,分门别类地纳入资源库,给教育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德育素材和活动操作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德育过程的可操作性。乡土德育资源库深具本土特色,贴近现实生活,内容丰富,管理规范,它的创具有创新价值。研究者以“学科德育”为中心,打造出校内外衔接的乡土特色课堂;同时在培育乡土人文精神,实现家校合作、社区联动,拓宽乡土德育渠道方面均提出了比较有建设性的具体对策和方案,即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最后他们一致认为,五峰一中的“乡土德育”课题达到了省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六、课题研究成效显著,乡土德育意义深远。
《乡土德育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更重要的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社区德育研究和相关教育活动,在我校学生的生活和品德中注入了新鲜活力。通过开展该项工程建立起了立体式的德育格局,加强了学校与家庭、社区的联系,形成了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力,使学生全方位地得到陶冶,全过程地受到熏陶,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有近40位学生获得国家专利,学生乡土气息浓郁的文章有数篇见诸报刊。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德育形式的创新,为学校的德育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德育实效。传统的德育形式以老师的说教为主,缺乏创新,缺少了独特的东西,学生在千篇一律的教化中缺少了独立个性。乡土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的行为就是在丰富德育形式,就是德育形式的极大创新。学生在学习、开掘、整理、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锻造了品格,培养了交际能力、礼仪素养和心理品质。
“乡土德育”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德育实效,同时还传承了乡土文化,推动了乡风文明,丰富了德育内涵。应该说,当前青少年甚至成人确实存在着对乡土的资源的淡忘或者漠视的情况。挖掘、整理乡土资源的过程就是一种认识传承的过程。新农村建设,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师生搜集整理利用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对于促进乡风文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对于推动乡民认识乡土文化、热爱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宣传乡土文化,做文明人,又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学校德育内涵更加丰富,从单一中、从单调中走向了兼容与多元。
五峰一中通过实施“乡土德育工程”,其功效已初步得到彰显。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乡土德育”为突破口,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系”,突出“乡土教育”特色,让乡土资源在学生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能等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展现五峰乡土教育的特色与生机。
五峰一中《乡土德育》课题组 ( 文红艳为主要执笔人之一)
二00九年四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