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叫老师 太沉重

(2008-03-19 01:11:12)
标签:

杂谈

 
 
昨晚写完了此篇,犹豫了半天,还是把第一部分去掉了,但后来看到上一篇的一条留言,觉得既然这样,也不必顾虑了,你用仁慈去对待那骨子里的XX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今天决定把删掉的部分再补上。(用不同色标出)

 

1997年初的一天,我的一个学生的客户忽然来到我的工作室,希望我来给他们服务,待我了解了情况后我说:我那个学生是个非常优秀的设计师啊,为什么不让他继续给你们做呢?客户听了立刻显出惊讶的表情,啊!他是你的学生?!他可从来没有说过你是他的老师啊,而且我们一提到你,他还… !… !!… !!!

 

听到这个,我没怎么惊讶,甚至觉得是一种必然,毕竟是我的学生,我还是比较了解的,从他平时对我的态度,我也心知肚明,尤其是面对生意的事,他不这样倒是反常了,他的那些“… !… !!… !!!”,我完全可以理解,说句实话,我对某些人也有过“… !… !!… !!!”(在我的博客里大把)。但对他不提我是他的老师,倒觉得有些愚蠢了。

 
 

“老师”这一称呼这些年有些那个…,细细想来,值得玩儿味。

 

在这个阿臾盛行的今天,老师,已不像我们当学生时那么神圣和精贵了。当今似乎有一种“老师”称呼满天飞的感觉,不管被称呼者否有教师资格、否有学识、甚至是叫与被叫者年龄否有匹配,只要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供需关系”,叫者大可不必考虑对方的资历、学识和年龄,也大可不忌自己的身份、辈份和颜面,只要讨得对方听得心肺舒坦,这点儿肉麻还算什么!

 

而在另一方面,情况却恰恰相反,原本货真价实的师生关系,却变得复杂而微妙了起来。有些本来就是地地道道正宗的学生,要让他叫“老师”,却显得那么样地沉重,似乎是强逼着他把继父叫一声“爹”那样难以启齿。 

这种学生(极少数人)可以不顾历史事实、不顾当年老师如何哼哼教导,只因这种关系可能会涉及“利益冲突”,所以,什么历史不历史、事实不事实,一切都可以统统不认。也许,他当面可以叫你老师,而在背后,特别是在客户面前,往往会否认这种师承关系,或者会刻意解释一番,意在表明——我的成就与老师无关,更有甚者,还会例举老师的种种不是而贬损一番。

 

一个是甘心情愿地把不是老师的人要叫“老师”,是源于“特需关系”

一个是极力否认货真价实的老师而拒叫“老师”,是源于“利益冲突”

这两个看似完全相反的现象却共同的本质,那就是——“利”。

 

其实,我这个人并不推崇“师道尊严”的传统礼教,也不太在乎学生们叫不叫我“老师”,相反,对于那些志同道合的学生同行,我更希望以平等的朋友关系相处,我曾经和一些学生说过,咱们现在都在一个行当里混,叫我老师你们可能会觉得别扭,没关系,直呼我的名字或者“老陈”“老陈头”“老家伙”都可以,这样显得更亲切些。

但是,如果为了某些“利”的原因,要刻意地回避,甚至要极力地否认,那就另外一码事儿了。

 

对于一些人来说,不情愿叫“老师”,当然还有一个不服的问题。这个“不服”,我觉得很好,也很正常,一个学生在专业上如果永远做老师忠实的粉丝,那我觉得这个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出息,我也不太喜欢,我更希望有反叛精神的学生,甚至希望学生能向老师公开地叫板,公开批判,只要是在学术层面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哪怕是公开地叫骂!好样的!我坚决支持!

但这必须有几个原则,一是学术的,而不是纠缠“名利”之类的;二是公开的,而不是暗地里偷偷摸摸的;三是善意的,而不是恶意中伤;四是客观真实的,而不是杜撰捏造的。

 

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现在仍然是很多老师的学生,作为学生,不乏在同学同行中议论、调侃甚至是恶搞某些老师,但是无论怎么搞,老师,毕竟是老师,这同父子关系一样,永远改变不了这个性质。尽管一生中会遇到一些水平不高的老师,但水平再不高,也是老师,无论在什么场合,打死也要承认他(她)是我的老师。

 

承认不承认老师,是做人最基本的一个度,也是承不承认事实的问题,原本很简单,只是师生关系的称谓而已,也不表明老师比学生一定要强,大可不必参杂于“利”而变得那么复杂,叫起来也不必那么沉重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