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祝帅的序

(2007-11-25 22:41:40)
标签:

知识/探索

设计研究

设计批评

分类: 大话设计
前几天刚和我PK过的祝帅要出书了,想请我写个序又怕占用我太多时间,故希望我写一两句话。虽然我也文案出身,磋几句煽情的广告词不在话下。可是,对于我比较关注的设计研究的话题,总觉得还是要多几句嘴,所以就写了这些絮叨。
 

 

絮叨的序

——为祝帅的《中国文化与中国设计十讲》的序

 

陈绍华/2007.11.25于深圳

 

 

一个完小刚毕业的学生做了老师,第一次给新入学的孩子们教生字——

书,书,书包的——包!

我这个“絮叨的序”大致也如此,算是处女“序”吧。

 

能写序者,大凡学者,至少也教授,而我什么都不是。

但说起设计评论,确实有一嘟噜的感慨,既然是年轻人的盛情邀请,就支持一把,也顺便把嘟噜都倒出来,絮叨絮叨。

说“絮叨”,是因为不成文,尤在搞理论的书里,更不敢称文,没有逻辑,只好絮叨。

 

1

认识祝帅是在2004年,他写了篇评论我的文章,觉得很新鲜。干设计三十多年了,头一次有人这样详尽地解析我的设计(那年他才23岁,还在读研究生)。虽然文中不乏过了头的溢美之词,也有因阅历和认识上的局限而让我不服的批评,但可以看出,他做了详尽的史料调查,且行文理性,逻辑严密,所阐述的学术观点也很鲜明。从此,我记住了他。

 

后来,经他多次游说和搭桥,让我这个不善言辞的人在中央美院讲了一堂《我无话可说》的讲座。之后,祝帅又根据我的演讲和我们之间的聊天,以对话的形式共同署名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同名文章,副标题为“论中国现代设计的人文环境”,主题内容是针砭权力审美的弊端,呼唤政府和社会重视设计和尊重设计师的劳动,据说业界反响很大。这是我第一次与理论人士合作进行的一次设计批评活动。

 

近年来,设计和创意产业在中国成为了热门话题,设计教育也成为了蜂拥而至的热门学科,据说,目前每年与各类设计有关的毕业生已达数十万人之多,中国的设计师队伍因此也迅猛庞大,这个原本匮乏设计文化传统的人群,忽然间出现了百万计设计师的现象,在世界设计史上绝对是个奇迹。但如此快速形成的庞大设计师队伍,其设计素质和理论修养究竟如何,不能不令人担忧。

 

果然,随之而来的是业内精英们怨声载道地抱怨,指责行业监管的不力,没有行规缺乏规范,设计队伍良莠不济,鱼龙混杂,视听垃圾误导审美、污染社会环境,从丑陋不堪的建筑到CCTV低俗的广告叫卖,恶俗设计无处不在。

当然,作为行业的行政监管不可或缺,理应立规立法加以整治。但是,人们似乎一直忽略着另外一个重要的利器,并且应该是最根本性的工作,那就是——设计批评。

 

一方面,我们疯狂地产出着不合格的设计师,而另方面,对于设计理论研究和设计批评人才的培养却鲜有人顾及,既就是一些院校有此专业,其毕业生大概也是寥寥无几,而就是这些寥寥无几之中,他们的文字恐怕也仅限于在校刊或所谓的学术刊物上发发论文,只为获取学位和职称的手段而已。而真正能够作用于社会、有真知灼见,又敢说真话的设计批评家,若估算其人数,恐怕还不及目前圈养着的大熊猫的数目吧。

 

2

我常常庆幸,自己是设计师,整天和图形图片打交道。图的好处是一目了然,一本厚厚的设计年鉴,少则三五分钟则可浏览无余,若是细看,顶多也是三五十分钟,里里外外看个透。可是,这么厚的书,要是文字文章,至少也得三五天吧。这个好处,在做评委时尤其好。不然那几千件作品怎能两天就搞掂?若是同样数量的小说、论著,那还不得一年半载累死几个评委?

 

后来,我发现,我们在享受图象的瞬间性、省时省力等诸多好处的同时,却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懒得看文章的习惯,进而每每看到密密麻麻长篇大论时,脑袋就大,久而久之,就有了本能地回避思想和理论性学习的惰性。

我想,有我同样惰性的人在设计圈里,绝非是少数。之前,我有文字调侃过中国电影,但和电影界相比,中国设计界若论文化的含量,恐怕在中国的文化圈儿里,顶多也只能排末尾了。

 

设计师重图轻文,热衷于图形游戏而不思想的问题不能不说是个普遍的现象,甚至有些偶像级的所谓大师人物,更在这方面起着“楷模”的作用,他们除了用仿造来的设计所换取的名车豪宅满世界地炫富之外,却鲜见其只言片语的思想理论,这种大师级人物的“图传身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当然会引得年轻设计师们眼红心燥而相竞模仿却疏于学术方面的修炼。

 

在国内设计师中,不必说年轻的,就连我这样浸淫了三十多年设计的人也常常是找不着北。表面的造仿,做做图形游戏,玩玩小聪明,并非难事,可是,若想找到设计的灵魂,仅仅在图形图片的圈子里转悠,恐怕是永远找不着“北”。对一些重大题材和项目的设计,恐怕还要上升到更高层面的宏观视野去寻找人类文化的坐标。

 

 

设计,毕竟不是工匠式的手艺活儿那样一看就会,熟能生巧。反之,她却是一门跨学科跨行业跨技术跨人文跨等等的极其综合性的学问,尤其平面设计,更涉及到政治的历史的科技的经济的社会的市场的心理的等等诸多的常识和其间的关联性,这就决定了设计工作背后的复杂性和艰难性,同时也决定了设计理论和设计研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当下,设计界热衷于策展和评奖。不可否认,高水平的赛事和评奖具有风向标式的指导性,其积极意义是显然易见的,但这种“指导性”仍然未能超越阅览画册、看图揣摩的性质,偏重于感知的,不确定性的肯定和否定,而这种“不确定”的模糊性也往往具有盲目性和误导性。若要弥补这种形式的先天缺陷,必定要依靠基于宏观文化层面上的——设计研究。

 

 

但愿,像祝帅这样愿意静下来做设计研究和设计批评的年轻人更多一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近况
后一篇:短信PK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