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创新设计专利野蛮施工地下设施 |
分类: 也算作品 |
70年代,有一次坐公共汽车,车上已经没有空间,站台上的人还在不停地往上挤,有个小伙儿受不了了,喊了一声:别挤了,再挤就成相片了!
近年来,我很困惑,社会和业界就像这个公共汽车,彻底把我平面化了,尤其是申奥标志以后,客户只知道我会设计漏狗,工作内容越发单调狭窄,我就像是一张兽皮,被许多钉子钉在了木版上,其实,俺老顽童除了生孩子没敢想,其它的俺都想试试。
我总是在想超出我智商的问题:设计到底是什么,我们对设计的本质和意义到底理解多少,设计师的社会意义是什么,创意思维原本的触发点应该是什么,社会以及我们自身是否有意无意在限制自己的工作台面,我们是否过多地拘泥于继承和借鉴而使我们的感官触觉的本能在不知不觉之中而消亡,如若我们搞不清楚一些根本问题,我们只能永远停留在继承和借鉴的层面上。
以下这个作品,虽然这是我一瞬间的念头,但通过这个作品的角度,我感觉到一些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希望大家给个意见或一起来讨论。
看到前面的帖子的一些留言,我希望大家不要过多地去注意那些是是非非的事情,动手和思考才是正事,面对中国的现状,有太多太多的事情需要计师们去参与。
埋在泥土中的识别
2005年10月,在神六发射前两天,我看到一条很不起眼的新闻,就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管制区不远处,因当地民工野蛮施工,将发射中心的一条主要通讯光缆挖断,当然,这样重要的工程一般都会有备用线,但我想,假如是正在发射时发生这样的事呢,你有再多的备用线也无济于事,想想是件非常可怕的事。
联想到近年来因野蛮施工挖断地下管线所发生的灾难事故不计其数,据资料显示,每个大城市每年都会有数百起此类事故发生。在Google上搜索“挖断”一词,自05年至今,共有2,320,000项,且不说像挖断煤气管道这样的恶性事故死伤的人数和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仅从经济角度看,每一事故的损失从几十万到数千万不等。
从一般的概念来讲,这是个施工人员素质和政府的管理问题。但我在想,能不能从设计的角度解决这个问题呢,从识别学上来说,这是个非常容易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在地表下埋一根警戒线呢?想到这里,我马上让助手根据我的设想在网上查询有没有这样的先例和产品,结果是国内外都没有,再咨询国家专利局,也没有类似的专利登记,所以,我让助手立即准备资料,申请注册这个地下识别设计的专利,很快就被国家专利局登记受理。
可将不同类别的地下工程用不同色彩来区别
识别警戒带材料技术要求:
1、 耐降解、零污染;
2、 高耐力、高韧性;
3、 色彩鲜亮,最好具有荧光和夜光性能;
(事实上,符合以上性能的材料现实中具有多种选择)
识别警戒带施工技术要求:
1、在管线工程铺设完毕回填土距地平面30-30公分时,将回填土夯实后铺设识别警戒带,最后覆盖表层土再铺设地砖或种植草皮等。
2、如果地下管线属于大型尺度,如大城市供水主干管道、大型煤气管道和输油管道等,施工面宽超过50公分以上的可考虑采用并行多条警戒识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