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老朽回首 |
俗话说“老年人靠回忆过日子”。之所以回忆,是因为——怀念。
怀念那个属于我们的青春,怀念那个春天里的泥土散发出新生命的味道……。
那是一个很长的春天,一个激情燃烧的春天,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会津津乐道的春天。
80年代前期,被誉为文艺的春天,一个属于劫后余生者的春天,更是属于思想者的春天……。
因为思想,所以怀念。
85年,六届美展我获金牌后,当时在美术届刚刚名声雀起名的《美术思潮》杂志与我约稿,让我写一写获奖后的创作感言,就写了篇《骑驴找驴》的创作思绪短文(见下帖),之后,主编彭德又给我发函,邀我为该杂志设计一款封面,(见图)。
我的文章刊载在哪一期、封面设计的具体时间已经记不清了,只是清楚地记得当时恶劣的工作条件和环境,那是在西安西关外的一间九平米的破旧农民出租屋(那时的月租金6元)里,一张当时最常见的折叠圆桌上完成的,使用的是水粉材料画效果图,毛笔鸭嘴笔画墨稿,刊名字体是我重新设计手工写的,年号标志是沿用一贯风格。为了表现那个时代的激情和激进,在色彩上我选用了最刺激的、互不相融的三原色,也有考虑当时简陋的印刷材料工艺,以强烈的对比色去压制工艺上的不足。
这本我唯一的样本,21年里,伴随我走南闯北,搬过数十次家,能够保存至今并能找到她,真不容易!
现在有电脑太方便了,只要局部放大剪切就好了,那时做墨稿,为了减少制版师傅出错,画面的八张图都是按原大黑稿一一画出,但是拆色就要靠师傅了,印刷时为了套色不露白,往往要靠重颜色压浅色,所以浅色版要略微吃进一些,此版的黄蓝色就没有问题,但红蓝版吃进就会出现黑线,所以要非常精细,果然出了问题,显然这个师傅做反了,且做得十分粗糙,看到书时,让我难受了好久。
在80年代里,除了北京之外,在人们的不经意中,湖北武汉成为了中国第二个文化艺术思想中心,尤其在美术界,一系列惊人的艺术活动、前卫的画展、激进的论点吸引了所有关注文化艺术人们的眼球,而《美术思潮》是这场各种思想激荡和争论的重要舞台。摘一段当年湖北省美协主席周韶华先生的回忆文章:
“…为迎接“85美术年”于1984年底首先创办了《美术思潮》杂志的试刊号,1985年杂志正式出版发行。与众不同的是,这个杂志完全建立起一种崭新机制,一是挑选任用了当时还很年青的彭德为主编,年长资深的鲁慕迅为副主编,我为第二副主编,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格局。由彭德挂帅的优势是,他思想活跃,有学识,吸引了当时具有新潮思想的几乎所有的青年撰稿人。《美术思潮》也成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是他们成长为批评家的发祥地。二是选用当时年青和思想最活跃的人轮流当编委和撰稿人。他们是:皮道坚、朱青生、杨小彦、殷双喜、李小山、邓平祥、贾方舟、王林、刘骁纯、高名潞、许江、张晓凌、陈丹青、郎绍君、邵宏、徐建融、鲁虹、祝斌、陈云岗、黄专、严善錞等一大批人。他们的盛名最初与《美术思潮》有或多或少的关系。由于他们的参与和支持,使《美术思潮》办得有思想、有活力,可以说当时他们是代表先进文化的一个群体。这个刊物发表了许多前瞻性的、思想新颖和带有开拓意义的文章,对推动美术新潮(后来称为“85美术新潮”),主要是在解放思想方面,起了发时代之先声和反映广大美术工作者心声的作用,成了当时美术界重要的舆论阵地。这个杂志包括试刊号共出版了22期,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停刊,至今人们对它还怀念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