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色笔记  (上)

(2006-12-25 21:58:53)
分类: 老朽回首
又一年,真快!
近日翻箱底,发现一本85年自己的笔记,当年雪白的纸,泛着时光的黄色。
随便翻阅了几篇,感慨!
22年了,一代人过去了,是教育没有进步还是自己没有进步?
因为这些话题至今还是话题。
那些年,偶热衷于教学,急误人教育所急,总想把自己所思、所悟、所有的想法告诉学生们,无奈“传统”势力之大,反“自由化”运动风暴之烈,加之居无定所,十数次搬家,百十来元的薪水难为生计,如此煎熬六年,带了四届学生之后,终于毅然南下,开始了另一种艰难(以后再叙)。
 
“泛黄”的笔记,记载着艺术教育真实历程,现摘几篇笔记陆续贴上。
 

 
画画需要天赋吗?
 
我从学生时代到成为一个教师,经过了“学”和“教”这段历史,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普遍公认的现象:一个班的学生水平不一,即:好的和差的。学得好的老师喜欢,同学羡慕。差的则受到冷落,甚至被同学蔑视。这些人精神压力很大,日趋自信泯灭,日常生活中也感到矮人一等,说不起话。他们被公认为不是画画的材料,这些人果然没有天赋吗?(当然智力不全者另当别论)
 
黄色笔记 <wbr> <wbr>(上)

一次我带一个进修班上素描课,有位同学入校前从来未拿过画笔,在他的历史上也从未流露过画画天赋。只是出于工作需要,单位派来的。他不知何谓素描,更未受过“学院派”熏陶,当他看到别人的画时完全失去了信心,不敢下笔。我对他说:“你不要看别人的,画你自己的,事情非常简单,你看到什么画什么。”果真他非常严肃地画了起来,画得妙极了。以至使我十分感动。
当然这张画和“标准”素描相差甚远。而这种不“标准”的画在“标准”老师的笔下是打不出高分的。但在严酷的事实面前我不得不承认它是艺术。我给他打了高分。
由此引起了我的深思和不安,我为那些在“标准”要求之下失去自由者而叫苦。为那些从未流露出“天赋”而被埋没了的艺术家而感到惋惜。长期以来我们的美术教育在这种“标准”之下招收了一批批具有“天赋”的苗子,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但是真正成“材”者,尚有几多。在这之中不知有多少我们的“凡高”、“毕加索”被扼杀在这标准的摇篮之中了。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成长发展的主观条件和内在因素,而外部条件和外部因素也只有通过个性才能体现。因此“标准”的人才模式,就是在内因与外因,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形儿上学的泥淖。
现代化教育思想与传统教育思想最大的区别在于废除“一刀切”的人才模式。而这种区别在现代美术教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训学生的创造才能应该是现代美术教育中最根本的宗旨。自然科学把创造和发现视为最高目标,而艺术家何曾不可为呢?
实事上现代艺术的发展已为那些缺乏“天赋”和潜在的人才提供了无数可行之路。那些感情型的人可去当“凡高”,理智型的可以去当“蒙德里安”,智慧型的可以去当“埃舍尔”还有未来的各种新型大师和各方面的设计专家。我们的“四化”需要专家,我们的民族需要个性。
应该看到,我们目前的招生办法,我们的教学方式、我们的课程设置、我们的教学体制,诸方面从根本上还没有为开发学生个性创造必备条件和环境。这一系列旧的“标准”不打破,那些缺乏“天赋”的学生就不可能得到个性的释放。潜在的人才就将永远拒之艺术大门之外。
 
黄色笔记 <wbr> <wbr>(上)
 
黄色笔记 <wbr> <wbr>(上)
 
黄色笔记 <wbr> <wbr>(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