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早期投资发展史简述(上)

(2017-02-20 09:28:16)
标签:

杂谈

        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前人探索出来的知识、真理和智慧,这样能够使现代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眺望更加深邃的未知世界。我想不管你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学习其发展史都是不能绕开的过程,尤其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和理论观点,因为这些伟大的人和其理论观点都是在一代代先人探索和积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我认为,要想学好投资,必须要打好基础,要打好基础,学习投资发展史是最重要的必修课。


        关于投资的源头,就像许多学术一样,开始都是散落在哲学和数学,或经济学等一些非常基础的学科里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投资这门学科逐渐露出水面。


        最早的投资理论可以追溯到1202年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的《算盘书》,这本书中提到了投资学非常重要的基础概念,如复利和现值。但非常遗憾的是,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后,现值才在投资领域被广泛使用。


        复利,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就是“利滚利”,这里不多说。现值,许多人不一定知道,而且即使知道,可能认识也不深刻。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每股净资产只有5元的股票在股票市场可以卖到20元甚至更高呢?这里股票市场给它定价的原理就是“现值”。那么“现值”是什么呢?通俗的说,就是现在的价值。举个例子,假如我要给你一笔钱,但有两种方式供你选择,一种是现在就给你100万,一种是十年以后给你1000万,让你选择你要哪一个。你可能很想现在就得到100万,但是十年以后的1000万也很有诱惑啊,怎么办呢?理性的人会比较十年以后的1000万和现在的100万哪个更值钱。于是,就引出了如何计算十年以后1000万的“现值”的问题。用公式来计算:1000万/(1 i)^10,i就是折现率,简单理解成货币贬值的通胀率即可,当你确定了货币贬值的折现率,你就可以计算出十年后1000万的现值。为什么5元净资产的股票可以卖到20元甚至更高的原因就在于此,股票这种资产在理论上是可以产生源源不断现金流的,把这些预期的现金流折现到今天就组成了市场上交易的价格。而市场上价格之所以会波动,就是因为这个预期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变化。 所以,如果你不懂“现值”,别谈你的股票投资入门了。如果你只是每天来股票市场投机的,其实,股市对于你来说就是赌场,我这么说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出版了《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其中部分章节讲述了复式记账法原理。因为帕乔利发展出资产、负债、资本等会计概念以及会计等式、会计报表、比例分析等会计分析工具和方法,被称为“会计学之父”。


        “会计”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商业语言”,当我们买卖公司股权的时候,需要给公司进行定价,那么其财务报告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因此,要想读懂“商业”,或者想要成为一个商人,或者成为一个创业者或企业家,看懂“财务报告”是基本的能力,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要想理解上市公司的各种行为,看懂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会计”知识必不可少。当然我们不必要求投资者像财务专家一样去看财务报告,但“会计”的灵魂你必须要懂,就是基本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 股东权益)和三张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而能够帮助你更快更好的理解“会计”灵魂的方法是大量的阅读财务报告和亲身制作自己的家庭(或个人)资产负债表。为了激励大家去行动,我告诉大家“会计”这门商业语言里面,也就是资产负债表里面有商业运行的秘密,如果你不去做,可能永远都发现不了,如果你发现了,认识不深刻一样没用,所以要去做。


        1657年,荷兰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发表了著名论文《论赌博中的计算》,其中论及到预期、套利、静态定价、赌徒破产等投资学重要概念,这是概率论早期非常重要的著作之一。


        当我们无法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未知事情的时候,概率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预期思路,实际上在人类生活的许多领域都难以用精确的数学工具来计量,因此,概率在日常生活中就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投资大师巴菲特有句名言: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其实,这句话的含义就是通过保守谨慎的计算,通过概率考量给上市公司定一个价值区间,而不是简单给一个乐观的精确价格。概率思维除了在彩票、投资中广泛应用以外,在我们的日常决策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有三种交通方式从A地到B地的时候,选择哪种途径时间更短,效率更高呢?这里面就有概率计算的问题。学好概率,既有利于生活,也有利于投资。


        1835年,统计学之父“凯特勒”出版《论人及其才能发展》,提出了“代表性个人”的概念,后被投资理论广泛使用,书中对正态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于正态分布,自然界中有非常多正态分布的案例。比如在研究某个动物种群的时候,其身高和身长的统计结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再比如气象学中研究某个地区年度降雨量的时候,发现长期统计下来降雨量的分布也呈现正态分布的规律。那么,对于股票价格来说,当我们剥离掉利率波动和价值成长对内在价值的影响之后,股票价格的波动长期来看也符合正态分布的格局。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有了对股票的定价能力之后可能稳定盈利的重要原因,因为股票价格长期来看是必然回归其内在价值的。如果你不理解这些,只是根据价格运行的惯性和趋势来猜测,这仅仅是赌徒的水平,这和投资相差很远。


       1738年,瑞士数学家、物理学家丹尼尔·贝努利发现,由于人们存在风险回避特点,赌局的价值总是低于其期望值,并提出了对数效应函数以及风险分散概念。1851年,德国心理学家韦伯发表《触觉与一般可感性》,提出了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之比为常数的韦伯定律,他的学生费希纳将其扩展为心理感受与刺激之比为常数的“费希纳定律”。1934年,奥地利数学家K.门格尔提出有界效用函数。


        看起来比较高大上,似乎还要学习什么数学定律和模型,对于普通的投资者来说,你需要做的是理解和应用这些东西。比如风险回避这个问题就非常值得讨论讨论,我觉得很多人股票赚不到钱甚至亏钱是因为太聪明而不是笨,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看看那些做短线投机的人是怎么说的:上涨的时候我赚钱,要下跌我就抛掉不是很好吗?你天天拿着坐电梯有什么意思?高抛低吸在震荡市里面不是可以赚很多钱吗?你为什么要长期持有呢?等等等等,从这些角度来看,做短线的人是非常聪明的,只想赚钱,一点也不想亏损,然而事实却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因为这里面什么时候上涨和什么时候下跌是无法提前预知的,如果你知道这个,你用不了多久就可以把全世界金融市场上的钱赚完,对不对?你不愿意承担股票价格波动的风险,你不愿意承担上市公司面对未知的竞争压力而努力经营的风险,这个市场自然不让你赚钱,难道不对吗?这其实就是回归到一个常识,一个人做生意太精明的话,一点风险都不愿意承担,只想和别人分享利润,人家会和你做生意吗?承担你可以承受的风险,获得你应有的回报,这就是常识。这里面还有一个通过分散化规避风险的问题,专业的机构通常都是通过分散投资来分散风险,来保持净值稳定的,我认为个人投资者也需要有这种思维和意识。最后就是如何利用心理感受来让自己更有耐心的持股。我在四年前建立长线仓位的时候,我就是不自觉利用了心理感受的妙处。做股票的投资者我想心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看见红的收益开心,看见绿的亏损难受,我也一样;为了能让自己的长线持股更耐心一些,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假设我准备长线建仓一只股票1000股,我就买2000股,等这个股票上涨了10-20%的时候,我就减掉1000股,这样成本就降低了10-20%,于是在未来的时间里面,其实很难再看到绿的亏损,这样持股的心态就稳定多了。基本上通过这样的方法,我在13年熊市底部建立了长线的仓位,大部分股票也就这样子一路拿下来。


        写到这里,大家发现没有,数学尤其是应用数学,包括统计学、概率论、会计(我认为也是应用数学)等等等等,这些才是投资最重要的基础;另外,心理学在投资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感兴趣的话,一定记得要深入的研究和学习这些相关的知识!关于投资发展史的更多精彩内容,我们下次再做分享,祝大家投资愉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