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大学毕业,当时有个想法:要么寻找一个好的公司,要么寻找一个好的城市,当然两全是最好的。实际上,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和专业相关的,我选择了连云港的一家法资企业。想法归想法,还是要走现实的路——从专业相关的思路去找工作。
毕业以后,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行业薪资问题,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接触过社会一样,毕业一到两年之内,同学们纷纷跳槽转行。原因就是食品行业薪资太低,这个时候我们再去回想大二时候两个转专业的同学,或许他们对这个社会要了解的多一些,不过对于他们从事烟草业,我们这些热爱健康的人也不是多感兴趣。
转行,在毕业的第三年,终于实现了,可是做了一年多之后,发现这个工作室可以的,工作效率高,节奏快,挺锻炼人的,挺不错,唯一不爽还是薪水。感觉自己付出的挺多的,但是回报还是依然很少,这个时候有了一定的积蓄,也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然后是换城市,到上海。
换城市,在毕业的第四年,成功的实现这一目标。问题还在后面,外资就是外资,对于刚毕业就在外资上班的同学们来讲,离开外企进入国有,或者民营企业才知道外资企业其实是真的天堂。在外资上班,感觉不高的时候想——到中国的公司上班吧,如果被剥削了也是为人民服务,不像在外资企业都给老外赚走了。到了中国的企业才知道,外资企业不过是剥削了点钱而已,而中国的企业就是要你的命。这种感觉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我对中国制造业信心的崩溃。混乱的管理,无休止的疯狂加班,这不是要命吗?
再转行。出人意料的是,我进入金融行业的第一家公司就像直接向我揭示了金融行业的本质,高风险——公司运转六个月就倒闭了。这一倒闭很关键,直接给我了深刻的启示:金融行业风险高,必须谨慎认真的对待。失业后,稀里糊涂的跟室友学做股票,也不上班了,正是因为一波小小的牛市吸引了我,让我在股市里面摸爬滚打一年,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赚到钱,唯一欣慰的是还没有亏钱。这一年时间的机会成本就算是交了学费吧,毕竟也学到了一些东西,希望这一年的机会成本可以给我带来未来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财富效应。
自从有了第一次不上班,自己养活自己的经历之后,自己创业当老板的意识逐渐的萌发,一直到现在逐渐的成熟。去年年中,发现未来市场至少要一年后才能止跌的势头,果断的放弃股票,去上班,这回上班是有点思路的,进入银行体系,想通过这个行业了解资本流动的规律。在自己的目的达到之后,我意外的收获了商业意识的成熟,巴菲特说他既是投资家也是商人。机会成本、资金成本、资本收益、、投资收益、资产配置等等这些东西都逐渐的发育成熟,让我感觉我做事情越来越像一个商人,因为我做什么都会考虑赚不赚钱,赚多少钱。我想这无论是对于股票投资,还是日常生活的消费决策,还有资产配置等等都会让我思考很多很多。
一个到了三十岁的人,才逐渐的明白了这些道理,是不是太迟了,如果可以提前两三年,会不会比今天更好呢?好了,不想那么多了,用二十岁的心去经营三十岁的自己吧!只要还在进步的路上,上帝会照顾我们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