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中國人是一盤散沙,個個是條龍,合起來就是一條虫。可是為什么這樣很難有人說的清楚。
剛才寫到“智慧”,寫到中國人重視實際應用,講求哲學和實踐的結合,比如:在學術上講求以知為悟,在實踐上講求境界。學術上的以知為悟就不展開說了,學術的東西大傢做的人比較少,暫且不論。就是實踐上講求境界,比如做菜的時候說食鹽少許,這個就是一種境界,不做菜永遠不知道“少許”是什么東西。
所以,中國人喜歡把理論和實踐放在一起來講,總是試圖描述那種樣子和狀況,正是這種最真實的情況才使我們一旦做到了以后就會産生成就感,容易自我膨脹。因此中國的哲學更註重應用,沒有西方那種很純很純的哲學。但是西方的文化自然有西方的魅力,當然我們的哲學也有我們的魅力。總的來說,中國的哲學容易應用,西方的不容易應用,但是它有自己純粹哲學的高度,我們也是要向人家學習的。毛澤東說過,一個人成就的大小取決于他應用哲學的多少--我想中國人在這方面有明顯的優勢。
正是由于中國人的這種文化的特點,所以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認為我自己很了不起,容易排斥別人,合作性不強。因此,先人髮明了謙虛這種文化,許多人都不懂謙虛到底是什么含義,直到踫壁了才知道自己的不足。
另外一個我認為中國人合作性不強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語言,它和前者結合起來使我們的合作變的更加困難。中國話簡練但是比較籠統,于是就形成了糢糊的含義。比如一句話給十個人理解,就會有十個意思,或者放在不同的環境里面竟然會有相反的意思,這個是十分可怕的。所以,聽中國話最忌諱斷章取義。比如,很多古典的東西被后人一再的解讀,一再的正義,就是因為很多人認為自己理解的才是對的。這個充分說明了中國語言的這種特點。書面的東西很會有歧義,況說話乎?所以,作為中國人,首先要在語言上必須能夠好好的溝通才能夠好好的合作。這些無疑給我們的合作增加了難度。
中國話要用心去聽,才能夠理解,有些話要去做了才能夠理解,這就是中國人溝通的難度。比如:外國人喜歡用數字來度量,比如:痛苦指數,壓力指數,還可以畫一個麯綫來表示一下。而中國人如何來表示呢?比如:治學三個境界--昨夜西風......衣帶漸寬......衆裏尋他......還有什么脩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等。很多東西如果不實踐的話,可能永遠都不會懂到底是什么意思,這樣妳就無法和別人溝通,因為他說的你聽不懂。所以,作為中國人,溝通難啊,合作更難!
那么我們如何來改善這個問題呢?如果,我們來作為傳統的中國人,我可以這樣給出一個建議:就是去博學,就是去實踐,就是懷着謙虛之心厚德載物,就是去努力的把先人好的東西繼承了,就是去追求至善和至美!如果作為現代的中國人,如何去做,我現在不能給出一個答案,我覺得我還不是一個現代人,不是一個既懂中國又懂西方的現代人--雖然學了那么多自然知識。
歷史不是包袱,我希望所有的中國人奮髮起來,把我們的歷史變成我們髮展和進步的階梯,正如邹容在《革命军》里的期待一样,愿我们每一个国民都能成为华盛顿一样的优秀人才!我知道中國的未來很美,可是我不一定看得到,但是我知道那裏面一定有妳有我的汗水和辛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