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我们算不到的
(2010-04-22 22:23:51)
标签:
2010北京高考志愿杂谈教育 |
分类: 闲话一箩筐 |
前几天阿庆推荐过一篇09考生家长的博文《如何判断你的孩子是否可以报北清(文科)?》,博文全方面分析总结了其与女儿经历的志愿选择、高考过程以及那一路的感受,给10届考生尤其是欲报考北清的家长提供了切实的数据分析依据和考虑的角度,得到了很多家长朋友的欢迎和认同。今天,作者一篇可称为上一文“续”的新作推出,阿庆继续强力推荐:裸分考生(文科)如何判断是否可以报北清?
上一文推荐时阿庆说过“这位仁兄的大作一字不敢删改”,但是对今天的“续”却有着蠢蠢欲动添加“论据”的念头,如有不妥之处先行致歉。
阿庆不是不认同作者的观点,文中数据的使用和推算也非常细,这都没有问题。但是,高考如同一场战役,牵扯的因素众多,参与者本身不可控和不可知的隐含问题随时随地存在并不因参与者的意志而转移。
比如考生数量。如果说参与北清争夺战的考生只是极少数的话,那么数量越少,每几个甚至每一个参与者的占比比例越高,这些个体动静之间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就越大。但是,就算我们具有“深蓝”的大脑,也不可能算出其中的奥妙。一模数据公布的只是应届生,那么高分段里给复读生让出几个位置?一模应届生里有已被国外高校录取的,那这些提前找到下家的学生有多少高考报了名?又有多少没报?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个是在高分段里?没报名的但参加了一模的人中高分段的有几个?他们会给我们让出多大的空当来呢?录取之前,只有鬼知道。
再说加分。阿庆负责任的说,所有理性的分析后敢于报北清的考生本身已经具备了冲击清北的实力,没有哪一个人在做志愿选择时是因为有加分才报的。每一个有加分的考生无论是做志愿方案和高考时都是从内心里去掉加分以实考能力和一贯水平来衡量自己是否有能力参与北清战役的,自主招生也好三好市优干也罢不过是台风来临时撑的伞,看似举在手里但能遮挡多少风雨呢?
还说加分,即使如作者和借用的数据那般详细,但有一点是没办法算清的,那就是这些使用了加分的考生有效使用的分数分别是多少呢?比如09年的北大文科628,使用了加分的人有几个是实考了627分有效使用加分1分的、有几个实考626分有效使用加分2分、有几个实考625有效使用加分3分的......没有这么精确的数字吧?那么这些使用了1分或几分的考生又跟你之间有具体几分的分差同样不得而知吧?
所以,具备冲击的实力与能否冲击成功取决的因素不会只是加分,有加分的每年也有20%功亏一篑的,同样每年有更多的加分考生没有使用加分实考上线的。所以,我们只需看自己是否在历年冲击北清的一线战士行列,然后决定自己是否参与这场巅峰对决。至于结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阿庆向来做事马虎缺少计划,但也常觉得未必是缺点。俗话说听蝲蝲蛄叫还不种庄稼,俺生怕谋算太多吓住了自己寸步难行。高考如同任何的竞技,只需盯住与你旗鼓相当的对手即可。比如单位举办运动会,我参加110米栏,我只要知道哪个跟我差不多别被比我柴的超过然后尽量使劲赶赶在我前面半个身位的就OK。至于刘翔跑多快是否体委给他装了高科技装备都跟我没关系,因为刘翔就是梦游也比我跑得快。即使刘翔当嘉宾咱有幸跟人家同场竞技,俺输了后不会喊冤说因为领导给刘翔脚腕绑了一把窜天猴儿他才赢的。
高考既然是一场战役,决定胜负结果的原因就不会是哪一个,而是很多个。丫头高考后曾经发自内心感慨“事后想来高考是公平的,你好像丢了不该丢的分,但却也得了不该得的分;你会做的做错了,你不会的却蒙对了。”过来人想想,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现象呢?
所以,我们只要看自己是否够那个实力参加竞争,然后再权衡结果可能出现的得失后打自己的算盘就行了。至于别人,你无法左右也无从左右。
阿庆只是不赞同那些只要高考不如意就把所有症结归到加分上,似乎没有加分的存在自己就如关二爷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一样谈笑间御敌于马下。真的是这样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那是相映成辉,吕布没了赤兔马也不是怂人。并且如果在孩子紧张备考之时怨妇般诅咒加分的万恶会给孩子不经意的暗示,自己最后万一没考好不是自己平时学习没下功夫更不是高三复习不要劲儿,而是那些缺了八辈德的加分给爷坏了事儿的。一个人如果养成一种凡事不检讨自己只找客观原因推脱的习惯,阿庆敢保证,这种人将一事无成。并且有一天孩子也许会把责任推到你身上:谁让你们这种爸妈没本事的!你要是区长市长或是款爷,我用着这份人急嘛!
得罪之处敬请见谅。观者如有异议欢迎讨论但千万别骂人,因为阿庆一定回骂,并且你基本骂不过我。
看到了一些朋友和家长的跟帖,感觉阿庆又没有把话说直白?呵呵。忍不住上来把有些问题再跟大家说明———
新浪网友2010-04-22 23:15:41[回复]
尤其是110米栏刘翔那段,道理其实是适用于各个分数段的学生的。
利于家长搞明白
博主回复:2010-04-23 01:06:57[删除]
谢谢。您真正看懂了阿庆想表达的。
新浪网友
博主回复:2010-04-23 01:03:17[删除]
欢迎交流,道理越辩越明。
其实很多人放大了加分的影响,包括你认为的“当第一次看到排名因为加分的因素,一下退后近千名时,感觉真的很......”你看到的是整个几万人中计入加分后产生的变化,但具体到每个考生,并不是这些加分都跟自己有关系。
阿庆把回复的话再解释直白一些。这位家长的心情我很理解,包括许多与这位朋友相同困扰的家长。隔层楼上那位朋友提示的刘翔110米栏的例子,阿庆建议大家跟阿庆一起闭目凝神静心想想那个场景。很多家长放大了加分对高考录取的影响,凭空给自己增添了不必要的担心,当然这不怨大家,教育管理者应该把道理解释清楚。楼上这位朋友看到的加分后对于排名的影响如果从表面看确实吓人,但大家对照刘翔跑步的例子再想:这一千人和所带来的位置变化都跟自己有关吗?其实具体到一个考生个体,加分所产生的影响远没有我们认为的那样大。
加分也跟考生分数段一样是分散分布在整个考生队伍中,越是高分数段有自主加分、优干、市三好加分的人越多,中低分段的加分大多是少数民族、二级运动员等。那么这些加分的人到底哪些跟自己有关系呢?为了更直白的理解,阿庆举个例子:
假如上海交大今年共在北京投放40个招生名额,一志愿报考上交大的有90人,按120%提档,那么从高分向下数到第四十八个人,这个人的分数就是提档线。假如我就在提档线上,哪些加了分的考生对我产生影响呢?
同一志愿下,那些本身实考分就在我之上的考生有没有加分都对我没影响,那些即使算上加分也比我分数低的考生对我仍然没有影响,只有我后面实考分比我低但算上加分后超过我的才对我产生了实质的影响。
还是这个例子,90个一志愿报名的,招生计划40人,按120%提档,假设提档线即第四十八人的分数是621分,那么如果是有20分加分的考生实考分在601分至620分的人,有十分加分的考生实考分在611分至620分,这样的考生才会对提档线边缘的考生产生影响。
大家算算,一志愿与自己相同、高考分数比自己低19分或9分的人中有20分加分或十分加分的人能有几个?所以说,一千个有加分的或两千个有加分的,不是每一个都跟自己发生关系。跟自己有利害关系的必须是跟自己志愿相同且实考分比自己低(加分额度减一)的考生。这回不知说明白了没?
还有的家长朋友认为知分报志愿并且第一志愿是平行志愿的方式,对于家长和考生来说要更容易一点。
其实这两种方式也有明显的弊端。知分报志愿更容易志愿扎堆,从而可能产生很多高分考生因同报一所大学反而更多一志愿失落。
一志愿绝对大平行对于高分考生和高档次院校是好事,但是就如同给人划定了成分,中低分考生也永远失去了因志愿选择产生的机会进入高一档次的院校的机会,而低档次的院校更永远丧失了招收到高分考生的可能。
还有,阿庆看到有网友跟帖“希望您在百忙之中,尽量快而多的回复问题。也使我们更好的分析学习”。
阿庆特别理解大家的心情,但是,说句不谦虚的话,我已经很体谅大家的心情尽快回复了。阿庆有自己的跟教育一点没有关系的本职工作,不太可能在八小时内长时间挂在网上随问随答。近段日子下班回到家我已经基本把所有业余时间都放在茶馆了。阿庆会尽最大努力,如果有回复不及时的问题,敬请大家谅解,肯定不是有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