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澄明的生命本真——徐红提交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的千字论文

标签:
远方永恒之美澄明生命本真徐红杂谈 |
分类: 徐红散文/随笔 |
之审美体验
我常常在深夜读那些经典翻译作品。无数次,我为其译笔的精妙,语言的传神、音调的优美和译作洋溢的生命力所打动。并对翻译家心生敬意。
文学翻译是中外诗性话语交融的艺术,是富于创造性的,审美的。译者创造性的体现,就是用我们的母语为原语寻找最佳的表现形式。这是很辛勤的劳动和探索,呈现的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大美风范。
译诗难,要再现原作的内在品质和神奇魅力,兼具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特质尤其难。从对法国诗人兰波的诗歌《感觉》的两种译文的比较,或可见一斑:
是无限忧意还是幸福,书写寂静和夜晚的兰波可能当时也无从分辨。凌晨四点钟,我醒着。我想着远方,也想走得远远,远远。
我最喜欢里尔克的名诗《秋日》。在众多译本中,北岛的翻译几乎无懈可击。“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其结尾段的翻译更是堪称经典!下面两个名句被广为流传,几乎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主题: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孤独,彻骨的情怀!我们的一生总是在孤独,在期待,在寻找。能找到吗?土地,家,母亲,爱人,故乡……。孤独,这更深的,水的寂静。丰富,生长,能够包容一切。让心渴念。让梦想开花。
有时候,读到翻译诗歌某个柔软的句子,就会很心疼。好像在某个黄昏,落日的湖畔,听到有人在远方低语。加一个词?还是省略一个字?这是梦境,是人生,还是翻译。
永恒之美,就像远方。今夜,水的覆盖,寂静,而神秘。
(本文收入《诗歌无限的可能——第三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诗人作品集》(吉狄马加主编,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