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雪徐红
白雪徐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39
  • 关注人气:1,2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徐俊国评论徐红:在“甜度”和“澄明之境”中假寐

(2008-08-23 10:43:05)
标签:

美好

安静

温暖

徐红

诗歌

文化

分类: 诗人评论/访谈

 

“这女子寂然独坐于安徽某地”

诗人徐俊国评论徐红:在“甜度”和“澄明之境”中假寐

 

 

在“甜度”和“澄明之境”中假寐

                                        ——徐红及其诗歌

                                         徐俊国

 

    也许一个成熟的写作者很少去考虑性别等方面的划分与界定,但实际上,她的文本却烙痕深深地标示出与性别相关的显性或隐性特征。这是一个喋喋不休的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女性诗歌,一直在困惑——挣扎——突围——反抗——颠覆的非线性运动中缔造着自己的经典与传统。对男性话语特征的对抗与磨合,使她们在进退两难的历史境遇下渐渐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坚守方式,并越来越坚韧地确立起女性诗歌独立的精神城堡与艺术殿堂。男人们不得不从文学史的灰烬中收回目光,适时调整审察角度,重新评定女诗人的书写价值。新世纪前后,随着一大批网络女诗人的飞速走红,女性诗歌以咄咄逼人的态势蔓延诗坛。这是女性写作的全线觉醒。而交流的便捷,发表的顺畅,尤其是阅读的无深度和写作的无难度,却膨胀了“技巧”加“效果”等于“诗歌”的制造气焰。浮躁由是而来,泡沫因此而生。某些披红挂绿的女诗人,盛名之下,喧嚣之余,诗歌近乎为零。

     纵观当代女性诗歌,充斥眼球的不乏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自白腔调或茨维塔耶娃或阿赫玛托娃式的疼痛与孤愤,而安静的萨福、情真意切的李清照、博爱的米斯特拉尔却凤毛麟角。更有一小部分沉迷于欲望写作和身体写作的昏眩中浑然不知,还有一小部分在诗歌的试纸上反复研究技巧,制造炫目的效果和狠劲十足的阅读冲击力。

    在这样的诗歌图景中,一个叫徐红的诗人,近几年被慢慢推到前台,这无疑蕴含着某种不言自明的意味。她的出现恰似狂风暴雨中一个安静的等待,一声曼妙的浅唱。当我通读徐红发表的大部分诗歌之后,又在《人民文学》第四期上看到了她那组《樱桃》,至此,我不能不记下一些感想。透过2008年的玻璃,不但可以看见窗外被灿白的阳光改写得面目全非的月季花在摇曳,而且还可以看到,有人往脸上戴漂亮面具,有人往大海中扔乳罩,有人用假嗓子嘶喊,有人用语言的刀片轻轻划过娇嫩的皮肤……再看徐红,这女子寂然独坐于安徽某地,远离诗歌圈子的热闹,顺从于生活的脉跳,看“鱼游动着水,花结在果里”,“鸟啄破了壳”,“发吹拂着风”有时吃樱桃,有时剥开茧子,有时落入冥想,在“惟恐打扰风”的安静中出神,甚至“轻轻飞起来”。她淡定,忘我,深入蓝、净、静、轻、暖等字词中,在花瓣的绽放与闭合中假寐,在文字的平和、心灵的舒坦、时间的无声流逝中抵达生命的澄明之境。

    这是一个善于用自己的心跳丈量世界的宽阔度和隐秘性的诗人,她弃绝了人间的嘈杂,找到并体验着一个女人值得信任的本真状态,永葆生命的自在、轻盈、超然与“甜度”。她用简单而丰富的文字,阐释一个安静女子与世界的微妙关系,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她的敏感与世界的“了无痕迹”之间所形成的不易觉察的夹角。

 

整个冬天,

她都在剥小蜜橘。

土豆很安静,

青菜在厨房里,

桌子整洁干净。

暖阳经过,

果肉里,

微霜了无痕迹。

这些小蜜橘,

鲜润饱满,

白籽,

浅浅的牙印儿,

甜得要化了。

      ——《写字的女人》

 

    她的呼吸平静,一如情感的起伏,她的语言明澈,一如灵魂的和风细雨,她的文字具有一种洁净的渗透作用,润物细无声地沁人心脾。在她这里,诗歌的抚慰作用不是止疼药和创可贴,是掺合了古典音乐的花香,是鸟的羽毛扫过轻雪。她的“一些感伤,应是玫瑰红的”,她大部分时间落于殷实的幸福而不飘渺,偶尔尖叫,却细小得只有自己的耳朵才能听清。她的咸涩,“在深蓝里,隐藏着甜蜜。”她说,

……

我的灵魂有很多个

我在很多个我的里面

我在深刻和矛盾里面

只有流淌是我渴望的方式

我在期盼里

我在有限里获取着无限

……

    她以女人的细腻,认真打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经验,以空谷回音般的节奏,营造出有别于传统意境的诗歌氛围,呈现了崭新的审美景观。

    对生活状态、人生感受、生命体验的准确把握和适度表达,让徐红的写作真正深入到人类的心灵腹地,不游离于观察、倾听之外,时刻处于用诗歌语言隐秘对话的现场,这保证了她与单纯追求感官刺激的书写者的本质不同。从这个向度上考察徐红的作品,其意义尤为珍贵。当下诗歌表达方式的过度夸张,在强化阅读效果的同时,失去了这门艺术最纯粹、最打动人的那部分美质。唐诗宋词留给我们的根于真实生存的朴素情感以及“平白通俗,意味悠长”的审美愉悦,仍然应该成为当代诗歌写作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80年代匆匆构建的汉语诗歌传统还谈不上广阔和丰厚,强行移植和蹩脚翻译过来的西方现代派诗歌经典,也存在着亟需澄清的审美真相。在这两者背后,被我们已经忽略、现在还在忽略的,是博大精深的古典诗歌传统,那是一个可以排斥我们也可以吸引我们的双性磁力场。在纵横交错的诗歌谱系中,我们应该远距离往后追寻,当追回到《楚辞》、《诗经》,也许我们才会恍然大悟,什么是根基,什么是树梢,什么是母语,什么是垃圾,什么应该重放光芒,什么应该寿终正寝。

    徐红的作品语调舒缓,意象和谐,诗意含蓄,展现给读者一种形式新颖的罕见的唯美风格。正如评论家王士强所说,徐红的诗歌“是与她作为女性诗人的感性、颖慧不可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古典诗歌重意境、重妙悟、天人和合等的传统也是相连接的,这在“集体无意识”层面是与一个更庞大的文化系统相通的。溯流而上,便可以找寻到这种写作方式的“根”与“源”,说她的诗歌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现代转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也许并不为过。”她高调生活,低调写作,从不没有为了进入文学史而绞尽脑汁,没有满腔热血地去颠覆男性话语特征或pass传统,她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置身于诗歌谱系偏后的某个点上,执拗于生活和艺术的本真追求,她用许多优秀的作品,实现了她自己笃信的那部分审美理想。她提醒我们,不是所有的反叛都有价值,最值得肯定的反叛,不光有勇气与胆识,更需要具备重建的清醒意识与卓越才能。反叛是过程,是“破”,而“立”是根本。 “怎么立”和“立什么”才是一个成熟的写作者所应该郑重考虑的。徐红在没轻易打破传统审美模式的前提下,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艺术世界。在铺天盖地的女诗人的笼罩下,她能以一种优美的姿势跃入我们的视野,这本身就耐人寻味。

                                                                2008612

 

作者简介: 徐俊国,七十后诗人。曾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参加诗刊社第22届“青春诗会。诗集《鹅塘村纪事》入选中国作协“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获全国十佳散文诗人奖。现居山东。

       全文转自:徐俊国博克                   相关连接:报纸电子版

 

附徐红部分最新诗歌:

□无 

 

你不知道我是怎么走的,

我走的是歧路。

今晚空无一人,南方的雨季来临,

只剩下水,我记得我触摸到水,水在颤抖。

 

无端的我在颤抖。

我在歧路上正越走越远。

暴雨如注,

肉身被困在了暴雨的外面。

 

今晚空无一人,啊,最美的时刻

只剩下水,我记得我触摸到水,水在颤抖。

怀揣乌有的爱,

乌有的我要赶去乌有之乡。

 

2008年6月15日

□圣 

 

紧密,圣洁

援引了虔诚的宗教

如同水珠一点点渗透

深入安谧

深入蓝

深入人心

 

一个人

如此咸涩的,在深蓝里

隐藏着甜蜜

一个勤劳朴实的人

面对丰富,浩瀚

向神祷告

 

打开所有深切的水

眼睛里的水

湖水静静的蓝着

秘密蓝着

一个神明憩息在这里

稍带着倦意,他的愿望

比深蓝还寂寥

 

2007年1月13日

□水之鱼

 

面壁的人不是我,

我在我之外。

 

手在深杯中,

夜在灯上,

鱼游动着水,

花结在果里。

 

不是我的我,

四壁在墙里,窗开在门外。

发吹拂着风,

水之鱼饮于忘川。

 

无我,忘我。我在。

 

2008年2月19日

□ 青瓷

 

有谁能抚平,

这么多细细的波纹。

那些夜晚,被幽静的水色浸润。

温润细腻如青瓷。

再退一步,

就退到了最初的轻,

可以摸到水滴。

小鸟在欢快地鸣叫。

再退一步,剥开茧子,

美好就可以,轻轻,

飞起来。

 

2007年10月1日

□与你相识的那一刻

 

宁静停在山谷,

鸟啄破了壳,

小蝌蚪在河塘里游来游去,

浆果一个挤挨着一个。

深水静流,

天籁之音清澈。

忧患意识已然生成,

寂静,仁爱,如此温良。

 

2007年12月3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