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有水的成分,可以收起万物之美,并化为潋滟的波光荡漾于内心。”“那不可预测的甜度是一个秘密,不可说,不必说。”

静水深流——徐红诗歌读痕
2008-01-28 逸尘
初次读徐红的诗还闹出点笑话。当时好象是在诗选刊网站,由于读诗匆忙,竟把徐红看成了徐江。于是心中纳闷,一向写着“杂事诗”的徐江怎么突然变了风格?跳回目录再看,原来误把才女当才子了。
总体感觉,徐红的诗写状态十分放松,不像一些诗者,把写诗这件事搞得紧张兮兮的,也没像一些诗者刻意接近或远离着什么。网络成就了许多诗写者的同时也造就了许多诗歌的泡沫,一个人行走于网络的姿态其实也是内心诸多欲求的表现。作为一位女诗人,对待网络徐红是放松的、随意的,同时也是安静的。正是这样一种淡然的状态,使得她更有效地把握着自身诗写的方向,保持着自身诗歌的特点和品质。
07年诗选刊最后一期的年代大展上有她的几首诗。
《七月》
我只想离开这些水,
离开这岸,
离开我自己。
这些河滩的石头一动不动。
这些山谷很幽深。
七月,这些草,这些水绿得耀眼,
它们几乎融化了我体内的全部积雪。
生活的劳顿和疲惫,生活中的许多郁结,时常促使我们把身心投放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之中。但是,这种置身山水的歇息不是,也不可能成为当下生活的终极目的。眼前的美好终归只是社会生活的背景,所以,我们有幸被纯净的自然浸染了之后,所能做的只能是带着豁然开朗的心情重新回到熟悉的街道,熟悉的菜市,熟悉的人和熟悉的事,继续不无缺憾的尘世生活,那里有我们太多无法割舍的牵挂。
《我听见了水的天籁之音》
新鲜的水珠滴落。
词语静谧。
有的事情,只是因为很美,所以可惜。
有的事情,因为很美,
所以学会了隐忍。
海是完整的。
我听见了潮汐,
咸涩的海卷着浪,
慢慢退却。
留下和带走都是完整的.
一场雪后,
我听见了水的天籁之音。
在水边,来看海的人口唇温热,
眼神安祥。
这不再仅仅是一种凝神的倾听,而是一种交谈,与水珠、与大海、与静谧的词语。“有的事情,只是因为很美,所以可惜。/有的事情,因为很美,所以学会了隐忍。”这是来自自然的启示,更是缘于生活的沉淀。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隐忍之美依旧是可贵的,更值得珍惜的。静水深流,真正蚀进我们内心的,不是浮华和喧嚣,而是生活中静谧而本质的成分。“在水边,来看海的人口唇温热,/眼神安祥。”安静下来,才会更真实地体味到生活的温度,才会安祥如退潮后的大海,宽容、豁达、完整、充满热爱。
《不安》
梅子黄时雨的季节,
雨一直下。
到处都是雨声。
我走动的时候雨也走动,
我说话的时候雨就说话。
我醒着,
雨也在醒着。
这让我感到不安。
我不看雨,我吃梅子。
梅子酸甜酸甜的。
身在北方,无缘亲身体会梅子黄时雨对人们情绪上的影响,但这并不防碍我透过词语感受雨的湿度。是啊,雨水不停地下,像一个人随时在你的左右说着说不完的心事,这怎能不让人紧张呢。久而久之,恐怕会产生一种被融合的错觉,自己也成了雨水的一部分,成了一个同样满腹心事的倾诉者。于是选择逃避,“我不看雨,我吃梅子。/梅子酸甜酸甜的。”干扰的结果是无效的,酸酸甜甜的梅子让雨水中不安的人,又一次品尝到了生活的味道。
《槐花》
我仰着脸看槐花
雪白的槐花
被小女孩吻过的槐花
三十年了
我都没能再仔细看过槐花
皖南新鲜的槐花
花瓣一点点开
柔和的,朴素的槐花
有点痛楚的槐花
蜜一样的槐花
我仰着脸看我的故乡
我江北的童年
我的家园
雪白的槐花
读诗吧,说什么都是多余。读诗,想着槐花或梨花,想着远方的青山绿水或简陋的屋舍,让漂泊的心回到多年以前,回到久违的故乡。
《中年》
无法恰当的比喻中年
我把海水给你
我把波浪给你
把盐给你
硌疼我的沙子和礁石是我的
流动是我的
热切的注视是我的
旋涡里爱的深渊是我的
这一首写得决绝、残酷。中年,尤其是中年女性,生活赋予了她们更多的负担,而她们所能交付于亲人和生活的已经不多。海水,波浪,盐;青春,美貌,爱,能够给予的都已经无悔地捧出,留给自己的却是一路奔波被沙子和礁石硌疼的双脚。但生活仍在继续,疲惫的心无法停下来,还要继续“流动”。“流动”和继续损耗的过程中还要保持着“热切的注视”,直到在爱的旋涡里越陷越深,直到被深渊所淹没。
心情左右着一时的诗写。相信,雨过天晴之时,诗人依旧会笑看生活,继续从容地面对人生的中年。
《雪是我的草原》
雪天的沉醉美仑美奂
雪是我的草原
我说出羊群,说出雪山,说出爱
说出草原上的天空,毡房和火红的雪莲
雪天里听着颂经的箴言
雪天里血流融化
雪是我的草原
雪一样白的圣地
雪一样的干净
徐红的笔名是白雪,从这首诗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她对雪的向往和热爱。剔除了鲜花和蝴蝶,剔除了波浪一样起伏的青草,草原,呈现出了圣洁的一面。这个场景是远的,像是被一个镜头,一点一点地推过来,直到我们融入一片苍茫的白。羊群、雪山、毡房、雪莲、颂经,这些词语的点缀,加深了一首小诗的神秘和美感。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地。对徐红而言是雪后的草原,对我们,也许是另一片山水,甚或一段往事。身陷俗世,我们总是忘不了在通往精神的道路上,眼含着泪水虔诚地朝圣。
《潋滟》
傍晚。
我坐在河畔的树阴里。
油菜花像碎金子。
四月里的河水幽凉,
鸟儿低飞,
愿望低飞。
我听见青草的低语。
纯洁的四月,
说出汹涌,像个孩子——
渴望和关怀。
我们终将像水一样淌过此生。
真美,
婉约真美,
信任真美,
水的完整性真美。
就这样,把你和天空的热爱,
缓慢地
收在心里,
世界的潋滟真美。
感受到一种理想化的和谐。徐红在另一首诗里写到“只有流淌是我渴望的方式”,其实,这不再是一种渴望,而已经成为一种人生的常态。惟有流动,生命才得以更加的丰富而具有价值。诗人坐在傍晚的河畔,着眼于低处的事物。它们真切,值得信任,同时,它们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美。看上去徐红对“完整”这个词语有着特别的偏爱,说出即是一种弥补,或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残缺总是让人遗憾吧,于是,诗人借助词语的力量缝合着这些残缺。她相信,生命中有水的成分,可以收起万物之美,并化为潋滟的波光荡漾于内心。
《隐秘》
无法写出赞美
无法写出干渴
无法写出意念的全部
麻雀落在枝头
河水清亮
橘树在结果,只有青豆大小
天很蓝
远处的草地绿油油的
甜度无法预测
写作,尤其是诗歌写作,从某个角度看是十分私人化的劳动。最后一首让我们安静地读过吧,生活终究是美好的,因为生活带给人磨难的同时更多地赋予了人们幸福和快乐。出于渴望也好,出于热爱也罢,那不可预测的甜度是一个秘密,不可说,不必说。
徐红的诗歌多是这样,少有惊艳和艰涩,如静水深流一般滋润着生活的日常,书写着对美的渴望和追求,用文字不断梳理着交织于内心的枝枝蔓蔓。正如她的诗观:干净、内蕴、缠绕。
2008.01.28
本文转自:逸尘博客。
作者逸尘:黑龙江青年诗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