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枯荣:大智慧——万得,谁主沉浮?
(2011-01-17 00:42:03)
标签:
转载 |
分类: 资料 |
原文地址:枯荣:大智慧——万得,谁主沉浮?作者:得意忘形
证券/财经信息终端类行业,是个赢家通吃的行业,最终仅有极少数企业能称雄。Bloomberg之下,基本就是寸草不生,当然,欧洲还有路透。谁是未来中国的Bloomberg?目前焦点集中在大智慧和万得上,其中大智慧已经准备上市。目前已上市的相关公司包括同花顺、东方财富网(也推出了终端产品)、乾隆(香港上市)、金融界(纳斯达克)等。
未来的竞争很可能是大智慧和万得资讯之间的竞争。一个是在交易型信息终端上做到第一,一个是在数据型研究终端上做到最佳。如果从个人感性来说,我倾向于万得资讯最有追赶Bloomberg的潜力。但中国有自己的特色:基于基本分析的适用人群比较狭窄,更多人倾向于“交易性分析”或者是技术分析等等非基本面分析方法。这是大智慧耐以生存的土壤。
从行业壁垒来看,毫无疑问,万得资讯的壁垒最深厚。这一行的护城河,就是“转换成本”。熟悉万得之后,要转变信息系统,需要很艰难的重新学习过程。这一点随着系统的日益复杂和客户对于该系统的学习程度而增大。从BLOOMBERG就可以看出,其系统复杂到需要较长时间培训才能学习上手,专用的设备也是加重了客户的学习依赖程度(习惯了专用的系统、屏幕、操作指令、甚至键盘)。当然,BLOOMBERG的网络、电视、记者以及分析师团队等,都构成了极强的竞争壁垒。目前BLOOMBERG销售额已经接近300-400亿人民币的水平。
万得公司的优势在于其在数据处理分析方面的巨大先发优势,在中国本土机构中应用的范围最广。这里面还有一个壁垒,就是品牌的问题。哪个研究员愿意在自己的数据出处那里引用“大智慧”呢?这涉及到读者的认知度问题。如果基金的经理或投资总监常年使用的是万得,那么显然他也会把这个标准引用到卖方研究的机构上。
但它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在中国还无法普及到个人投资者(愿意付费的少,也没多少人对数据分析感兴趣)。所以它的客户群体过于狭窄。而且中国缺乏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软件的复制是常态。所以你会看到同花顺挖了万得的工程师,复制了其数据库以及部分系统内容。其他资讯产品也都有抄袭的迹象(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转换成本”,你必须模仿万得的痕迹,否则替代它的可能性很小。通常都是性价比考虑)
大智慧的优势在于其客户的广泛性,7000万注册用户和1000万在线客户,12.78万付费用户和3482元的ARPU。这个规模超过同花顺、金融界、指南针、乾隆等系统较多。同花顺的ARPU较低可以看出,公司的产品对于高端(对于交易或数据分析)客户的吸引力还是不足。而且同花顺的互联网终端产品通常是给券商专门设计开发,资讯类产品销量较小。手机类终端有一定特色,付费客户数量相对较多,但ARPU较低,这一方面的竞争激烈。另外,大智慧在券商营业部的渠道力量很强,这一点是其他公司所欠缺的。
但大智慧的劣势也很明显:产品太过于偏重“交易性”,对于“研究型”的需求实际上满足不了。拿它和BLOOMBERG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即便大智慧的“投资家”新产品,模仿对方的分屏、专用设备、全球证券信息集合分析等。但对不起,内核实在相差十万八千里。(每每看到和SAP微软甲骨文等相比,我就哑然)这如同中国的黑丝带试飞,就和F22相比一样。我们要看到进步,但也不能妄自尊大。中国金融终端产品要追赶BLOOMBERG至少需要十年到二十年。
万得在向“交易型”系统扩张,大智慧也在试图向它的领域进军,同时还面临一大批上市和非上市的二三线企业竞争。未来如何,还一时难以界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智慧的定价很高,即便按照最终投资家升级和扩大销售规模,例如达到2011年的2万套,毛利和期间费用不变,招股价也是透支到2011年的。(2010年期间费用至少多开了1个亿)
我很期待万得也能通过上市审批,这样有一个可以对比的对象。对于大智慧的业务,我持有偏正面的看法。但对于定价,我感觉不到吸引力。对于互联网企业的分析,是非常艰难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智慧在2007年前还是迷茫中前行,三年以后就能在主板上市。另外不得不提新湖集团的入股。在09年10月花了3个多亿,这部分股权应该增值巨大了。中国没有什么净土,你寻找不到“纯洁的像一张白纸”的公司。这种上市前的突击入股,真的就是权贵阶层分享IPO的最好方式。
前一篇:[转载]资源储量数据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