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电影之:吴清源

标签:
吴清源围棋道德经信念精神信仰功夫文化 |
分类: 娱乐 |
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
看这部电影,是冲着吴清源这个棋圣的名号来的。心中冥冥之中总是认为大道相通。像棋圣本身除了对围棋的技艺,技能,技巧熟悉外,应该有文化的背景。
吴清源,1914年6月12日(农历五月十九日)出生于福建福州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早年以“围棋神童”出入段祺瑞府邸及北京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棋席,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此后20余年,吴氏横扫千军,超迈前贤,雄居“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尤其是那些被喻为“悬崖上的白刃格斗”的“十番棋”,更是充分展示了其过人的意志和才华。1961年,不幸遭遇车祸,吴氏渐渐淡出一线比赛。
晚年又将毕生精力放在了提携后进、促进围棋国际化和中国围棋的发展上,他更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
吴清源和道德经
是什么因素让吴清源成了围棋界的最强者?听听吴清源的说法:“我的对手全是日本棋坛杰出之士,就棋艺而言,我与他们之间几乎没有差别,我之所以屡屡获胜全在于精神因素。”日本棋坛另一位顶尖级高手坂田容男曾坦率地说:“我不认为吴先生的棋有多么高级。”可是,他总是败在吴清源的手下,却弄不明白是为什么。 吴清源在日本下棋前,总要读一遍《道德经》。结果,吴清源打败了所有对手,登上了围棋顶峰。原来是《道德经》的“无为、无我、无欲、居下、清虚、自然”的思想,使吴清源排除了贪胜得干扰,心境澄明,发挥出了最高水平。
境界决定博弈者的高度,高手间的较量,最后的决定因素往往不再是技艺,而是心态决定的。世事之中,能够成为强者的是如此吧?没有平常的心态,做起事情来,就会心态浮躁,让做事的心理失衡,心态失常,就会暴露很多问题。带着情绪做事做不好;做事发牢骚,出力不讨好••••••总之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失去众多。
吴清源那超越别人棋艺之外的功夫和思想境界,才是真正让他超越当时众高手成为棋圣的决定因素。宋代大诗人教育儿子学诗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世人中有多少人下了很多功夫致力自己的学业、技艺和事业的追求,却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也正是缺少这种诗外功夫吧?!
导演田壮壮曾感慨地表示,《吴清源》是他毕生最难拍的一部电影──因为要拍好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实在太有难度,尤其围棋本身已是一门静穆的艺术,要透过电影有限篇幅,将棋手的内心世界娓娓道来,更是难上加难。
田壮壮认为在当今的世界中,人需要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他从吴清源身上就看出这种精神──对自己所追求事情的执着与坚持。有了这种精神,大家才能超越社会环境束缚,达到自己目标。但是,这种精神谈何容易,真正能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吴清源做到了,这就是对自己、生命、社会的尊重。
吴清源一生寡言,生活简朴,对金钱也很淡泊。正是这样的人生修炼,才使他一次又一次渡过生命中重重苦难。无论是棋盘上的苦战、严重的肺结核,在夹缝中生存的艰难、生活的漂泊和清苦,甚至遭遇车祸后精神错乱以至棋力下降,在他的静心修为中,全部化成笑谈,所谓“吴清源精神”莫过于此。
说句实话,或许是自己不懂围棋,对这部电影没怎么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