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产业孕育更大商机
(2010-08-31 13:51:05)
标签:
航天产出比新兴产业北斗杂谈 |
分类: 资料 |
宋
|
2010年08月28日00:00
来源:人民网
今年初,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对加快培育包括航天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的总体部署。至8月中,多枚人造卫星连续发射,而载人航天工程第一个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近日也已完成总装,预计明年发射。航天产业又一次迎来飞跃的契机。
经济新增长点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崑声说,“太空经济”包括各种太空活动所创造的产品、服务、市场以及形成的相关产业。据美国太空基金会发布的《2010太空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太空行业经济收入总额为2616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近40%,这与传统产业陷入停滞甚至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目前,中国的航天产业在应用端有着五六百亿元的产业规模,其中卫星应用总产值约占国际卫星应用总规模的5%,已拥有以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为主的航天型号系列产品,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航天工业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航天测控网。另外,太空农业、太空工业、空间环境应用、太空资源应用等领域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航天产业投入产出比很高,在1∶7至1∶14不等,且对相关产业有着明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我国的航天产业发展迅速,对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中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王崑声说。
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研究员周晓纪认为,航天产业是经济与科技进步的“发动机”,将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以及国家科技创新,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产品应用无处不在
“出门看气象,开车靠导航。”周晓纪认为,航天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重要特征。广播通信卫星、导航定位卫星、太空农业育种、光伏发电……在信息化时代,航天产品的应用无处不在。
在南海,无数渔民在渔船上装载了北斗海洋渔业船载信息终端。凭借它,渔民可以在茫茫大海中给自己定位导航,与家人或相邻渔船保持短信联系,获取气象、渔业市场交易等信息。当地府负责人感慨地说,有了“北斗”,渔民们可以更安全、更大规模地走向深海大洋。目前,该系统还在东海之滨的舟山、台州以及北方的黄渤海地区应用推广。
近日举行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10年安保技术展览会上,各式各样应用航天技术的安保设备让人耳目一新。“这个低慢小目标探测与拦截系统,可以在空中撒开一张最大达157平方米的大网,拦截气球、风筝、滑翔机等各类低空飞行物。今年广州亚运会上,它就会派上用场。”航天科工经济合作部部长时旸指着一款产品介绍道。
国家将航天技术列为发展重点后,每年都会投入巨额资金从事航天技术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国内高校和航天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一大批新兴航天产业基地在天津、海南、深圳等地落户。其中,天津市更把航空航天产业列为八大优势产业之首重点发展。
前一篇:“大输液”具备显著替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