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凌通的博客
董宝珍就保险行业接受美国彭博新闻社采访实录
09 年 2 月 11 日,凌通飞扬公司投资总监董宝珍先生接受了美国彭博新闻社驻中国记者的采访,以下是采访内容。
彭博新闻:董先生,你好。知道你一直持有平安,目前平安在海外发生巨亏,股价也跌得很厉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我们正在做一个保险行业的报导。
董宝珍:我在平安上市的时候就买过平安,当时价格 40 多元,后来平安突破 100 元之后,我卖出了,这个过程有所获利,而在平安跌到
60 元的时候,我再次买入。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跌破了 40 元,而且也跌破了 30 元,最后跌破了 20
元,但是我认为平安的股价下跌并不反映平安真实内在价值。出现在欧洲的 200
多亿损失是一次性的投资损失,按照常理,它不会在短期内再次发生。在这次巨额损失之后,平安的基本价值要素,从保险到银行到证券到信托,均没有受到托累。巨额损失的主要是钱,而没有伤害到基础经营要素。从平安的原保费收入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持续保持
20%-30% 的增长。不仅是平安,而且上市的几个主要保险公司原保费都保持着 20%-30%
的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正是造就大型保险公司的阶段,即使巴菲特投资的美国保险公司,有历史上也没有实现过长期的 20%-30%
的增长,所以现在在中国如果不特别看好保险公司,也不能特别看坏。巨亏也好,降息也好,经济危机也好,只是短期因素,从中国社会的背景看,保险公司处于战略发展阶段。
彭博新闻:对于平安这次巨亏事件,你有什么看法?
董宝珍:对平安巨亏,我有几点看法。 1 、战略方向是对的。趁危机出海,收购同行业,战略上没问题。这和巴菲特 50
亿美元投资美林在战略上是一样的,但在战术上,彻底失败了。巴菲特对美林的投资,要比平安对富通的投资更胜一筹。巴菲特的投资对象选择,确保了投资安全。而平安的投资对象选择,导致了全军覆没,战术上完全失败。这种失败反映出平安在投资体制,投资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和问题。
2
、平安出海失败从结果上讲,是一个悲剧,很象是三国时候的曹操南下遭遇赤壁大败。曹操失败的原因是轻敌和冒进,但曹操南下统一中国的雄心和勇气是值得肯定的。追求统一全国是曹操这样的大政治家的本性,在策略上的冒进导致重大失败,固然是一种错,但是不能否定这种政策抱负的正确性,所以我认为平安巨亏从错误的性质上属于进取过度,是一种可以原谅的错误。我们说国内几十家保险公司,没有一家象平安这样赔得惨,原因并不是他们投资水平高,是因为他们没有出海的愿望,他们都偏安一隅。进取过度很类似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错误的性质是中性的,并不是恶性的。
3
、平安在巨额损失后,岂今没有发布一个总结报告,没有就错误的原因以及错误所反应的问题向他的投资人给予说明,而且也没有主动提出过道歉,这似乎有点不应该。错误本身不是什么问题,因为要想成功就一定会面临失败,成功和失败是互相依存的。没有任何公司永远一直成功,而从不失败。有成功就有失败,甚至失败严重一些都是正常的。关键是态度问题,失败之后应该老老实实总结,诚诚实实面对,应该向投资人发布一个全面深刻的致谦信。
彭博新闻:富通投资失败后,你认为平安是否应该继续出海,还是回归本国?
董宝珍:平安是否应该继续出海,这是我没有能力回答的问题。作为投资人,我认为这个问题属于管理层的职权范围,在管理层做出充分总结之后,管理层的决定才是最恰当的。一切由管理层决定,即使投资富通失败了,管理层的专业程度,也远比一般投资人更专业。虽然网上有人说,马明哲的投资水平不如散户,这恐怕应该是玩笑。
彭博新闻:就你本人的内心想法,你认为平安继续出海投资好,还是回归本土好?
董宝珍:我个人认为,继续出海更适合平安的利益,因为,小孩学走路靠不断摔倒才学会的,没有人一生下来就健步如飞。继续出海,然后在决策体系,目标选择,风险控制,甚至在投资金额上面做得更细,终究会迎来成功的时候。退缩,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从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如果我是平安的掌舵人,我就会继续主导平安的出海战略,当然要加倍小心谨慎,不能在同一个地方再次摔倒。
彭博新闻:你对银行业怎么看?
董宝珍:我个人认为在金融产业中保险要比银行更具有稳定性和成长性,因为保险公司是把别人的钱收到自己手里,而银行是把自己掌握的钱借给别人,一旦债务人失去偿还能力,银行会很被动。
彭博新闻:保险公司拿到保户的钱也要进行投资,这里面也有很大的风险。
董宝珍:债务风险不比投资风险小。投资的公司遇到了困难可以等待重组,有很多起死回升的办法,但是对于债务,一时债务人失去偿还能力,常常收不回来,所以我个人认为投资风险比债务风险要小。
彭博新闻:谢谢你接受采访。
董宝珍:不用客气,随时交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