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法故事三则

(2008-12-02 14:06:43)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化

转载于:银杏的博客 

 

   一丝不挂

     玄机,拜大禅师永嘉真觉为师后,玄机独身来到大日山石窟里,修习禅定。有一天,玄机想到:“法性湛然清净,本就没有往来停止,我现在厌烦尘世喧闹,独个儿来到深山寻找清净,难道这样就通达了吗?”想到这里,玄机出山,寻找当时大名鼎鼎的雪峰义存禅师,参禅对机。

    雪峰义存禅师见玄机,就问:“从哪儿来?

    玄机答道:“从大日山来。”

  雪峰这一问,意思是说你独自修习禅定看到光明,出道没有?

  玄机答道:“要是太阳出来,就熔化掉雪峰啦。”

  雪峰又问:

  “你这尼姑,伶牙俐齿,可叫什么名字?”

  玄机回答:“我叫玄机。”

  雪峰问:“你这架玄机,每天织多少布?”

  玄机承势答道:“寸丝不挂。”

  雪峰看她告退,故意不再挽留。然而,就在玄机转身走了三五步后,忽然在后唤道:“你把袈裟角拖在地上啦。”

  玄机听说袈裟角拖在地上,不觉回过头来。

  其实,玄机袈裟并没有拖在地上,只是雪峰故意逗她一逗。雪峰见她回过头来,直逼一句:“好一个一丝不挂!”

  玄机听到,就把头回了过来。雪峰笑道,到底是一丝不挂呢?还是依然有所牵挂?

     就在雪峰逼问的一霎那,玄机在回头中感到眼前一亮,心里害然开朗,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从这个公案,想到现实的很多可笑的事情,我们经常会听到,某某人说,我已经什么都看开啦,我已经什么都放下啦,名利对我来说都不重要了,我已真的放下了……讲这话的人,看起来很洒脱,好像真的什么都不在意了,一旦触景就生情,真正的名利、好坏、是非现前的时候,他就忘掉刚才说的话了,该生气的生气,该发火的照样发火。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是不是有点像“玄机”呢?

真功夫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们要做行动上的巨人,把佛法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而不是空挂在嘴皮上。

 

        (观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狗也能成佛吗?

    唐代高僧赵州禅师,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公案——狗子有无佛性。

   有一天,有位参禅者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无佛性。禅师答道,没有。因为受身于畜生——做狗,被无始业识所困,迷失本性,佛性被烦恼、业识所覆,所以说狗子没有佛性。

   又有一人,问赵州禅师,狗子有无佛性,禅师答道,有。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性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遍虚空,尽法界,不但有情有佛性,无情也有佛性,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以说,狗子也是有佛性的。

   从赵州禅师回答同样一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我们会在想,到底是狗子有佛性对?还是狗子无佛性对?其实,有这种疑问的时候,本身已经是错啦。赵州禅师讲狗子有无佛性,这不是根本,他的目的是告诉世人,不要着相。如果执着于狗子有佛性,那就已经落在“有”中;如果执着狗子没有佛性,那就执迷于“空”。赵州禅师的回答,那就是禅宗的“指月录”啊,是通过这种方法让我们去参悟,破除我执,真正证悟佛道。就如《金刚经》中所讲,:“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赵州禅师这个公案,对我们现实人生有什么启发呢?人,之所以痛苦,那就是执着“有”“无”。有谁对我们比较好,我们就心生欢喜;有谁对我们相对不好,就心生烦恼。其实这好与不好,那也只是过眼云烟,这都是世间的假象。一个人,要做到不被世间假象所迷,不执着于“狗子有无佛性”,那就滚滚烦恼永不生了。

   到底狗子有无佛性呢?吃茶去——

         

     ( 观点:哈, 吃茶去)

 

    磨砖成镜

    马祖禅师到怀让禅师那里学习禅法,每天精进坐禅。有一次怀让问马祖,你整天坐禅是为了什么。马祖说,当然是为了成佛。怀让就拿了一块砖来磨,马祖问怀让,你磨砖做什么。怀让说,我把它磨成镜子。马祖就说,砖头怎么能磨成镜子?怀让答道,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马祖和怀让的对话对我们有什么启悟呢?怀让禅师是想告诉马祖,成佛作祖、开悟见性,不是整天坐在那里打坐就能达到的。若心地上无法转迷成悟,内心无法清净,内心无法洞悉缘起本空的道理,而只在形式上用功夫,那是很难开悟的。拜佛也好,坐禅也好,主要是通过这个形式消除我们内心的烦恼,从而达到内心清净,最后见悟成佛。但若执着于这种形式,那就成为一种负担,那就成为一种执着,那就不是拜佛、坐禅真正的目的。我们平时在学佛行道,都是有一种方法和形式,这个形式和方法是不究竟的,他是生灭法,若执着于这种形式,那就不能与道相应,更注重的应该是通过形式来达到目的。所谓《金刚经》云:“筏喻应舍,何况非法”。

 

 (观点:少是读书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力七分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