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郝波
郝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067
  • 关注人气:13,6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市重读巴菲特

(2008-07-31 10:11:27)
标签:

股票

分类: 投资

转载于:博客巴菲特


编者按:这是一篇转自搜狐龙韵博客的文章,因其仅注明了一个转字所以原文作者无从知晓,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作者精妙解读巴菲特思想的赞同。关于长线与套利、孤独与坚持、博傻、牛市盛筵、商誉、如何应对下跌,作者无不做了一番精彩的诠释。(值班编辑:初学)


    在这半年多的漫漫熊途中,我试着远离盘面的变化,重新温习巴菲特给股东的信,并做些读书的摘记。如今,熊市创下了新低,我的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也快记满了。我反思了自己在牛市里对“价值投资”的诸多误读,但我也深知:没有教训,就不会有领悟,没有人能够先知先觉。巴菲特也不过是后知后觉者里面最成功的、并最善于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的那一位。


    我不能预测明天,会预测明天的都是先知或者术士,我只能把我摘录下来并最有心得的那些话转录在这里,与愿意独立思考、愿意不断学习、愿意从错误中去探求事物本质的朋友们分享。牛市里看不懂的名言,现在一看就懂,现实已经为我们加上了注脚。(加粗字为巴菲特原话,宋体为我的解读;当然我的解读基本类似于于丹论“老庄孙子”,可以忽略不读。)


 


1.我们当然偏好长线投资,但我们的现金时常比好主意多。在这种时候,套利有时比国库券的收益高得多,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它可以使我们抵御可能必须放松长线投资标准的诱惑。


巴菲特认为教会一个人套利等于授人以渔,看上去巴老在宣扬投机,实际上不顾摆在面前的显著的无风险套利机会仍然坚守错误的“长线投资”才是最大的投机,比如面对去年巨大的A、H股和A、B股溢价时的情形。以万科为例,现在A、B股股价已经基本接轨,持有B股的投资者从今年的1月1日算起股价仅下跌了 20%,同期万科A股下跌40%,上证指数损失达44%,数据说明了问题。


一个同样的东西,这里卖10块,那里卖5块,奇怪的分析师们却告诉你卖5块的地方流动性比较差,千万别去买。如果你既不来来回回频繁交易,又不是动辄几千万买卖股票,流动性对你又有多大用处呢?


去年有人对我说,他不买有H股的股票,以免看见A、H差价让人心慌,这真是股市版的掩耳盗铃。总会有一个标准,你逃不掉那个标准的。比如那时你持有云南铜业,你只要看看江西铜业的H股价格就可以了,总会有一样东西让你心慌的。


至于巴老说的“放松长线投资标准的诱惑”,在去年何尝不是贯穿全年?一个忽视明显套利机会的人,一定会相信机构投资报告里面铺天盖地的“买入”建议;一个不觉得10块钱比5块钱贵的人,又怎么会不觉得5000点仍然遍地都是黄金呢?


 


2.在你年轻的时候发展你的怪癖。这样,当你变老时,人们才不会认为你在逐渐老朽。


这话的原话是大卫.奥格威说的,巴菲特引用过来真是他自己的完美写照。我发现在群氓的挟持中,要坚守自己的理念简直比培养怪癖还要艰难。我看到巴老的话后自己写下这句话:“不要害怕孤独,为孤独而骄傲;因为虽然孤独未必意味着正确,正确却肯定属于孤独。”


我忘了曾经有几次跟人讨论股市,因为我好像都是在跟同一个人、同一种陈词滥调在讨论。我觉得他们全是抱团取暖的群氓,问题是:在资本市场中抱团似乎只会愈来愈感到寒冷。比如说,牛市里,他们坚决认为只要本币升值不停止,牛市就不会结束;而在熊市里,他们又高呼暴跌都是巨额再融资的过错。当他们发现上一个陈词滥调破灭的时候,他们又赶紧去市面上找下一个陈词滥调,唯独从来不使用自己的大脑。难怪他们发生巨额亏损都要埋怨政府,因为当一个人的重要决定不是经过自己大脑而做出的时候,你不能指望他有勇气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又想起巴老说过:“熟未必能生巧,但熟能生腐。”现在我每看见电视屏幕上跳出“注册分析师”字眼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位嘉宾已经接受了所有腐朽理论的灌输,并经过严格的考核而成为一个合格的腐朽理论传播者了。


如今巴菲特老先生已经年近八十,然而读他最新的访谈录和致股东信,你会发现他视野依旧开阔、思维敏捷如新。我们如果做不到他那样,也至少不要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腐朽吧?


 


3.实际上,如果你不能确定你远比市场先生更了解而且更能股价你的企业,那么你就不应该参加这场游戏,就像他们在打牌时说的那样,“如果你玩了30分钟还不知道谁是替死鬼,那么你就是替死鬼。”


如果5000点上方蜂拥而入的博傻者看过一眼上面的话,不知道替死鬼会不会少些,我无法做出猜想。我倒想起真有人曾问过我:“看上去大家都在赚钱,那么到底是赚谁的钱,又到底是谁输钱呢?”好问题!套用巴老的话,如果不知道是谁输钱,那肯定就是你输钱了。


博傻者,无视基本的事实,以狂乱夸张的价格为企业估值,并且把赚钱的唯一希望寄托在有人为这企业提出更狂乱夸张的估价上。又偏偏是这样的人,还在讲长线投资、价值投资。牛市中,正规的证券研究机构同样纷纷为股票给出狂乱夸张的目标价,由此可见高学历和集体研究并不能对市场的疯狂气氛有隔绝效果,相反,它们还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很多投资者都是麻将高手。当他们概率不利、以小博大的时候,会斟酌再三而忍痛放弃自己的好牌、收藏对手要的牌。为什么在输赢几百元的游戏里能够贯彻执行的纪律,一到输赢几十万的游戏里就全忘了呢?


 


4.分开投资与投机的那条线永远不是明亮清晰的,当大多数市场参与者最近已经享受凯旋时就变得更加模糊了。……有了那种飘飘然的经历之后,通常明智的人会卷入与舞会中的灰姑娘相似的行为中。他们知道在庆祝会上逗留过久……将最终带来南瓜和老鼠。尽管如此,他们都讨厌错过盛大宴会的每一分钟。……他们正在一个钟没有指针的屋子里跳舞。


这是关于“牛市盛筵”的绝顶妙语。我至今清楚记得牛熊分界时期电视台的一档《头脑风暴》栏目,当经济学家曹红辉先生非常清醒地指出“这是一场注定要走向死亡的疯狂的游戏”时,对面的那位著名的美女财经学者(同时也是SOHU博客的大红人)居然回答说:“既然注定要走向死亡,何不让高潮来得再猛烈些呢?”我看到曹先生倒吸一口凉气。


那天曹先生的另一句名言是:“整个华尔街感觉已经危如垒卵,为什么你们这里还是歌舞升平?”(具体的言辞我凭记忆可能有出入,大致的意思应该是准确的。)


后来我看过这些SOHU十大红人的博客,我还真的倒吸了数口凉气。美女学者、胖博士、死多头,每天都是不经过思考就开始码字。就像我说过的,是反向的孺子牛,喝的是一小杯牛奶,挤出来的是一大堆草。高估价的催眠术被他们反复传播,形成一种巴菲特所说的超现实主义场面。


在这种超现实主义的场面中,我是一眼就可以看穿这些名人的水准的,但这也带来新的一种超现实主义的幻觉:觉得我自己比那个美女学者高明一些,可以掌控我的局面。我甚至为自己列出了6000点以上逐渐减仓的比例表,可惜老鼠并没有认可那张表。


 


5.在通胀时期,商誉是不断给予的礼物。但是,这种说法自然只用于真正的经济商誉。假会计商誉是另一回事。……荒谬的价格去不了别处,所以最终只能反映在商誉账户中。考虑到创造这个账户的管理纪律之匮乏,这个账户最好标成“无目的”(NO-WILL)。


这句话促使我反思A股上市公司的价值。我后来看《格雷厄姆以后》,里面说到奔驰的商誉问题很给人启发。奔驰品牌尚且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把平安、招行、万科这些牌子看得如此贵重呢?世上有非招行不存钱、非平安不投保、非万科不入住的人士吗?好像没有。上述还是公认的好公司。至于那些一定要靠持续不断投入大量有形资产才能实现高增长的(比如工程机械类的公司来讲),PB高得恐怖,只会拿PEG唬人,收益率貌似不错其实乃是炒股所得,它们又能有什么商誉呢?


绝大多数A股优秀企业目前的竞争优势还只是技术优势、公司治理优势,这些都不构成真正的壁垒。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优势可以续存很多年,并按照“良好的意愿”来曲解商誉(GOODWILL)的本义。


最极端的例子,牛市里有分析师倡导买国字头的企业,说“中国”两字就值多少多少钱,那真是荒唐透顶;我们都是中国人,算起来也是国字头的,可怎么看上去还是像草芥呢?


茅台也算是很极端的例子,过去怎么涨成那样的我不太清楚,就目前来讲,只要头脑正常的都看得出好的银行股比茅台低估多了。试问在通胀时期,“茅台”两个字怎么持续不断地给你礼物?一直涨到3000元一瓶么?


如果轻信所谓“金字招牌”而高价购买了一个企业的股票,那等于自己给自己编造了一个虚假的商誉账户,只能年复一年地摊销到自己头上。


反过来,当大家都高呼平安是强盗、万科是坏蛋的时候,当这两块招牌非但不能溢价反而要折价的时候,倒不妨重新审视一下。


 


6.当你读到头条新闻说“投资者们随市场下降而亏损”时,得笑容满面,在你的脑子里硬把它编辑成“减资者们随市场下跌而亏损--但投资者获利“。


要理解这句话很难。在4000点的时候可以学一学,愈暴跌,回家的时候愈喜洋洋的;但到了3000点左右,好像笑神经就不属于自己控制了。我本人的心理能力承受50%的下跌没有问题,但我的笑神经似乎有一点点抗拒心理。


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只对巴菲特有效,因为他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我觉得首先,普通人通过正常的工作和理性的支出,所谓开源节流(尤其是杜绝浪费和高能耗),也会有一定的现金流,哪怕只有一点点;其次,哪怕子弹用完,平时紧巴巴没有盈余,那也不应悲观,因为你至少不是一个减资者。最后来说,如果你把资金从不那么低估的股票中抽出来投资相对低估的股票,其实就能做一个投资者。


比如,3月25日,平安跌破49元(首次跌破H股股价),如果你那天随便割点别的肉大量买入平安,这一部分至今是没有亏损的,而大盘则同比下跌了 20%。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虽然买的不算太多。但再之前我介入中国人寿的时候(2月25日),虽然是类似的思路,但现在看来还是有点高了。这样的两次操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种启发足以让我在崩坏的大盘中保持一定的笑容。


最近听闻某朋友16元斩万科清仓出局,我大笑。朋友说:“你去笑吧,你个死多头,看08年的股市怎么玩死你!”一个5000多点蜂拥入市、在股价非常没有吸引力的时候随意购买、并指望很快到10000点的真正的死多头,却称呼一个2800多点还留在市场里的人为“死多头”,遇到这种情形,我就会想到巴老所说的“在智力竞赛中遇上那种觉得思考是在浪费精力的对手,有什么能比这更有优势呢?”,并再次会心一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