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尼斯·帕波莱为印度裔,早年创业IT服务公司,卖出公司后,学习巴菲特成立合伙基金,1999年至2006年投资者实际取得的年化收益率是28%。自称是巴菲特的追随者,价值投资。该书写得很不错,简洁、明确、有启发性。
Dhandho是印度一个地区Gujarati(相当于中国的温州)的一句话,意译即是创造财富的行为,其核心就是该书的副标题——低风险,高收益,就是要下“赢,赚很多;输,亏很少”的赌注。Gujarati商人做生意的理念是要在3年里赚回本,投入的本金至少不贬值。
来自印度Gujarati地区的姓Patel的成员拥有全美国一半以上的汽车旅馆(motel),而35年前一家都没有。1973年时,油价大涨,汽车旅馆的生意大受影响。以难民身份刚到美国的Patel看到这些汽车旅馆以低价出售,低风险在于:(1)为了使作为银行抵押品的这些旅馆不致贬值,银行愿意提供大部分贷款;(2)经营汽车旅馆可以省下住旅馆的钱,省下房费;(3)自己投入的钱很少,即使全亏了,也只相当于自己3-4年打工所赚的钱;(4)生活/经营很简朴,成本比所有的竞争对手都低,如果连他们都赚不到钱的话,整个行业都赚不到钱。高收益在于:一旦行业复苏,他们就能赚很多。
基本的法则是:(1)注重买入现成的公司;(2)在变化很少的行业里买简单的公司;(3)在遭受困难的行业里买遭受困难的公司;(4)购买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护城河;(5)在赔率对你非常有利时下大注;(6)关注套利;(7)购买相对其内在价值大打折扣的公司;(8)关注“低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公司;(9)做复制者比创新者更好。
从长期说,所有的“护城河”都会没用,关键是要了解它能维持多久。长期投资的意义在于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市场价格向其价值回归,而不是“长期持有”本身就能创造价值(当然能降低交易费用)。从长期说,公司都会变得平庸,是不是要继续持有的唯一依据是“机会成本”——是不是还有风险/收益更好的选择?
对于投资指数基金来说是“被动投资”,但指数本身构成不是“被动”的,是被人“主动”选出来的。只是选择的标准不是成本很大的“调研”和分析,而是简单的市值/利润等量化标准。而我们大多数主动管理基金却无法战胜这样简单的选股,是不是值得我们思考呢?但我想,如果我们在选择时采用一些与估值相关的量化指标,换股更主动一些的话,应该是能战胜指数的。因为选指数样本股时通常没考虑估值因素,而且换样本股比较滞后——一些股票已经明显开始走下坡路后才被换出去,被换进来的股票也往往是已经过了其表现最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