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laoba1茅台张裕 |
张裕
lino
我对张裕并没有研究。但是我对红酒有一点了解,而且也很久了。以前进口红酒少且贵,国内品牌很少,张裕和王朝算是不错的。但如今去超市,满世界的红酒品牌,洋品牌更是占据了主要位置。
红酒本身在中国没有很深的文化根基,对就文化了解的人少之又少,而且大多还存在误解。所以,我对张裕今后有多大作为一直是保持怀疑的。
高端市场,好酒的要求很高,量很少。而一旦量上去了,再好的酒也只能进入中端市场。而要酿出一瓶不错的酒,必须有完整的酿酒过程,少说成酿半年以上,成本不低,但是售价超过50元的话一般的消费者可能就会选洋酒了。
法国、意大利(旧世界的代表),甚至是美国和智利及澳洲(红酒新世界的代表),有很多不错的酒在这个价位。国外适合种植酿酒葡萄的地方很多,所以成本可以很低。这个在中国并不乐观,所以我认为国内酒厂除了运输和关税优势外,很难有成本的优势,如果以后关税进一步降低的话,更加处于劣势。
总而言之,很难理解红酒可以做大。跟可口可乐没有有什么可比或相似之处。
云南白药
mathew
其实白药不能简单理解为医药企业,其衍生产品可以是消费品,比如牙膏,创可贴,最吸引人的领域。其经济特许权无可比拟,如果再辅以出色的管理,前途无可限量。简单计算,其价值中枢约为47元,不能简单看PE。
fastsnail
谢谢博主写了这么多很有深度的文章。就云南白药来说,其壁垒在于品牌和配方的保密性。但是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白药的功效为止血和活血化瘀,难道一百多年了,就没有一个新产品可以突破吗?中药现代化很多年了,难道就不会有新的更纯的中药产品突破吗?这是技术方面的风险。另外一个是其销售额的地区分布。我注意到云药在云南省的销售额占到总额的60%以上。这里面有两个可能原因,一是云药的全国性销售网并不具渗透性,在云南以外的地方很难占领本地产的替代产品。二是医药本省的制度壁垒。云南以外的可能都是靠药店,对于大部分在医院那要的病人,云南白药甚至没有出现在当地卫生组织的采购单上。从这两点看,云药未来的空间似乎不是那么大。不知博主如何理解。
茅台
Laoba1
作为准奢侈品茅台的扩张空间没有大众消费品那么大,也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但其高速成长过程中的成长质量是非常高的。作为高端白酒的超强势品牌,刚刚启动的大众高端消费市场和消费升级带来的大量新的高端消费者,茅台维持高成长的现状五到十年是大概率事件。至于最终产量能否达到甚至超过4万吨,要看远期高端白酒的市场容量、竞争态势和公司后续的营销能力,看远一点还可以考虑打开国际市场的可能性。高速成长期后可能会步入缓慢成长,但那已经是十年甚至二十年后的事情了。
小虫
重提几个关于茅台的忧虑:
1.
茅台的消费集中在40~50岁的成功商务人士以及官场人士。20~30岁的人很少喝,那这些中年人长大以后,茅台谁喝呢?
茅台为了培养新人市场,推出王子酒、迎宾酒,但是在营业收入中很低,估计市场不太好,38度的毕竟比53度差很多。
2.
根据需求定律---价格越高,需求越低。如果茅台频繁提价,有点饮鸠止渴的嫌疑。现在敢提价,一方面是官员是公款吃喝,另一方面是送礼导致的消费。如果廉政下来,普通老百姓不可能这么大量地消费这个东西。
3.
茅台的现金每年闲置,并不象万科或招行那样持续投入,从而带来真正的复合增长。所以茅台不得不每年分红,来保持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这种高净资产收益率的价值,我非常怀疑。
4.
市场给于高市盈率的原因应该是成长性。如果茅台连续3年保持30%的成长,才能把市盈率降低一倍(比如从60到30)。但是那个时候茅台不可能在以30%的速度成长,市场给于的市盈率会只有20~30,那么不就相当于:三年之内,股价没有动吗?
5.
从财务定量的角度看,我非常喜欢茅台。但是从定性的角度看,茅台又非常让我忧虑。除非laoba1兄只是持有2~3年。
小商品城
百分之十
个人持小商品城有一定成长空间的观点;
可否以你所在的城市繁华商业街的1个强势综合百货公司和1个新的综合百货公司的租金类比呢?或者以阿里巴巴和慧聪类比,小商品城之所以形成今天的垄断,是多年经营成长形成的市场垄断的结果,就浙江省内而言,N年前温州/瑞安等地都有类似的市场,曾经也红火一时,我想全国各地,特别是沿海,现在有各种分支的市场,小商品城同样能毅力不倒;一个新的东阳商贸城,即使能CLONE小商品城的商铺数量,也不能CLONE小商品城的DNA.个人觉得东阳商贸城最终的美好结局是成为小商品城的附庸(因为地域相当接近).
个人觉得租金下降唯一的理由是整个行业达到了对小商品市场的饱和状态,个人对此持乐观态度,小商品城对旗下商铺还是有租金提价能力.
赋格
记得老巴曾经说过,看一个企业的成长性不能只看未来两三年.小商品城在世界小商品贸易市场上多年形成的独立商圈,是全世界现在任何地区都无法在一定时期内复制的,就如纽约伦敦之于金融交易中心,芝加哥之于期货交易中心一样,这样的特殊商业氛围,不仅包括硬件,更重要的是有一种软件在支持,一种可以称为文化的东西.
关于义乌的房地产市场,我个人认为不能于普通的房市相比,一来是因为义乌地方小,除了商业用地,住宅用地的面积本来就不多,形成了稀缺性,因为购房者大多是长驻义乌的商人,就像海油工程之于中海油,只要后者的垄断性不变,前者的发展前景也同样乐观.在人民币升值周期下,人民币资产也开始增值,而垄断型商业地产是最受益的品种.
就算是中国的房市因为美国经济衰退而陷入低迷,义乌所受的冲击也会是最小的.
关于三期工程注入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只是暂时没有时间表.待到三期真正开始赚钱了再进入上市公司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就像老巴说的,如果一个公司能够不断的赚钱,就算一两年不在交易所交易也没关系.关心长期成长的确定性才是对的,不是吗?
铁龙物流
赋格
铁龙现在还看不到希望.
理由:1,中国的铁路集装箱还没到不发展不行的地步,垄断地位没有无穷的需求配合,是难以获得超额利润的.
2,垄断型国企的老毛病,服务态度差,而物流这种行业就是讲究全面服务,快速服务,灵活服务.
做过国内贸易的人都清楚,他们宁愿选择公路运输甚至是水运,而不是铁路运输,就是我说的上面那些原因.
当然,除了这些,宏观上国家是支持的,而且研究员对比中美的一些数据也比较有说服力,这一行业在中国迟早是要发展的,但现阶段我觉得不是好的投资时机.
伟星股份与瑞贝卡
Bullcha
伟星的问题在于多元化,虽然做的都还不错;缺点在于不是面向终端消费者,其他方面都不错。我觉得伟星远胜瑞贝卡。伟星股份还有伟星集团能在不少竞争极为激烈的行业中占据制高点,这是A股公司很少见的,也是民营企业优势的集中体现。当然伟星股份的多元化是相对的,分享纽扣的营销渠道和品牌进军拉链和水钻体现了伟星的精明。
技术壁垒也许是最忽悠人的壁垒吧。廉价劳动力哪个企业都可以利用啊,为什么伟星做大做强了?先发优势?八十年代初的时候全国就有三万家的纽扣厂商!装入管理层腰包的是市值增额,是市场对于高成长的奖励。
据我观察,瑞贝卡的产品主要是中低档产品,高端的在日韩,这体现为毛利率较低且不稳定,这和垄断消费品的差距较远;假发产业中心经历了欧洲向日韩向香港再向中国转移的过程,成本是主导因素,未来由中国向更低成本地区转移是大概率事件;假发的消费在历史上有较大起伏,而且我也觉得假发早晚会消失;假发主要消费地区的销售商目前势力还比较强大;公司与行业老二、老三的差距并未拉开,存在同质性等问题,竞争激烈。
这点只是感觉,1.使用假发的消费习惯不太符合未来的审美趋势,至少我不觉得使用假发能带来什么美感;2.使用假发的目前最多的是欧美黑人,但我从未在任何渠道看到欧美黑人佩戴假发,想来使用者不会多,不多的话我想消亡不是不可能的事,至少使用者会减少;3.当然有一部分需求是稳定的,就是理发学校,但这块的需求仅仅是标准化的低端产品了;4.还有一块就是欧美人喜庆节日的装饰用,这块可能是不错的,但比例好像不大。
fuwa
伟星总体来讲不错。能把纽扣安心做大,管理层的这种毅力就非常人能比。不过伟星目前的问题:一是没有什么技术壁垒,目前能作到这一步主要是中国的廉价生产力以及它的先发优势;二是管理层激励太狠了。基本上未来三年伟星的利润增幅大部分装入管理层腰包,股东能分享的很少。以伟星现在的股价,对比600万份按9块钱行权的权证,管理层理论上能套现1亿多啊。。。
同仁堂
赋格
一点愚见:我觉得"同仁堂"这三个字无形资产价值非常大, 但是如何用它来赚得利润, 现在似乎都没有答案. 它的产品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壁垒了,如果同仁堂摈弃生产,专心搞医药流通环节,等在市场占据了一定分额以后,再适时转向生产,这样会不会看到点希望?
Laoba1
同仁堂产品还是有一定的品牌壁垒,我觉得它的问题在体制和管理层,这些方面若能得到大改善,应该还是很有前途的。若摈弃生产,则同仁堂这块金字招牌的价值会大打折扣,而且医药流通不是同仁堂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新浪网友
同仁堂的问题确实在体制和管理上。但同仁堂的核心基本保持,就是重视质量,药的质量在目前药厂中还是最好的。
目前同仁堂的机遇很好,一是国家级研发中心的设立。现在同仁堂的产品和对手相比,同化严重,价格和营销上不占优势。未来中药研发新品种的问世有助于改变这种情况。二是股权激励的预期将使各部分利益趋向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