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校对关键字词的技巧
技巧之一,要把握住易出错误的关键字。
如:既......又......,往往容易误成即......又......;意为不遵守、不符合的“违反”(违反政策、违反纪律),往往会误成违犯。
又如:“的”“地”“得”的混用,“作”“做”的混用,“制定”“制订”及“具”“俱”、“坐”“座”、“象”“像”、“积”“集”、“迭”“叠”、“帐”“账”、“文”“纹”、“至”“止”、“至”“致”、“付”“副”、“分”“份”、“一来”“以来”的混用,有时将瞠目结舌误为“瞪目结舌”,“人”误为“入”,“奏效”误为“凑效”,等等。对这些容易出错的关键字一定要把握住,校对时应格外留心。
技巧之二,要留心分前后的标点符号是否完整。
笔者在长时间的校对实践中发现,分前后的标点符号也往往出错比较多。句子中往往有前引号、前括号、前书名号,而无后引号、后括号、后书名号,或者相反情形。因此,在校对中对出现这些标点符号的地方,一定要“瞻前顾后”,同时还要留心前后标点符号的位置放得对不对,是否有引号、前括号、前书名号放在了最后一格及除前引号、前括号前书名号、省略号外的其他标点符号放在了首格,以及省略号末格首格分置的情形。
技巧之三,要留心固定词组是否被破坏。
在校对工作中,固定词组被分割,只有前半句就画上句号的情形时常出现。因此,校对中一定要把好这道关。如对因为......所以......;既......又(也)......;无论......还是......;从......到......;只要(如果)......就......;不但(不仅)......而且(还)......;虽然(尽管)......但是......;之所以......是因为(是由于)......等固定词组,校对中只要见到前半部分,就一定要看看有无后半部分,如没有,就要看是校样漏句子还是原文语句就有毛病,并予以更正或标示出来。
技巧之四,要注意连接词前是否不适当地加了标点符号或不该断句的地方断了句。
按照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定或约定俗成的用法,连接词“和”、“及”、“并”等,前边一般不加标点符号,尤其不能用句号。像句子“......柴油机消防泵,和手抬消防泵。”“......平顶山市、南阳市,及周口地区。”由于在“和”“及”前不适当地加了标点符号,就使得句子不伦不类。至于像“尽管......。但......”“虽然......。但......”“通过......。终于做通了......”等句中的句号,就更是错误的。校对中对此不能不分外留心。
技巧之五,要注意数字的准确与否。
作为校对人员,在校对过程中一定要留神校样中数字是否准确,这既是校对的技巧之一,也是校对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而一些校对人员恰恰比较容易忽视对数字的推敲,致使报刊中的数字差错不断。如《人民日报》曾在一篇题为《继母情》的文章中,说杨有珍1972年11月做继母时,陈刚才7岁,1978年陈刚穿上了绿军装,第4年(当是1982年)陈刚进入大连陆军学院学习,“1982年1月”陈刚毕业(当年入学,当年1月毕业,岂不是奇谈)......类似上述的数字错误,实在是不胜枚举。倘若校对人员掌握了留心数字这一技巧,这方面的校误就会大大减少。
技巧之六,留心词语的搭配是否恰当。词语的搭配确实是一种技巧。文章的生动与否就在于词语的搭配,搭配不适当不仅会使文章黯然失色,使人无法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甚至还会出现谬误。比如1997年3月18日《参考消息》的一篇文章中,竟把台湾和祖国大陆相通的语言文字,搭配成“和大陆相近”。
至于像“台湾在保龄球、跆拳道、棒球、高尔夫(球)等运动(项目上)水准都很高”;“坚持工作岗位”;“全村甚至却找不出一条村头通到村尾不拐弯的路”;“香港近百多年来”;“贪污近46万余元”;“要求长期承担该铸币厂排出的污水”;“进行详细抓捕”;“我举起双手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等词语搭配不当的例子,在每期报刊上几乎都可以看到。
当然,校对的技巧或者说校对中应把握的关键点还有不少,如:要注意省略号后边是否加了句号;留意连接词用得准不准确;该用的连接词用了没有;主、谓、宾语全不全等等。每一位校对工作者都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以推动校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提高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