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恶搞成为一个中性词
近几年,恶搞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词。
但是,什么是恶搞?恶搞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词性是怎样的?
尤其对于我们《华声》杂志的编辑们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并且一定要搞清楚的问题。即使社会有通行的关于恶搞的定性和定义,我们也不能完全按照这种定性以及定义行事,我们得有自己的定性和定义。既然要在传统纸媒中高高举起恶搞这面旗帜,我们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
首先,我们必须建立一种全新的认识:恶搞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恶搞就是用幽默的另类的方式对传统进行颠覆,用逆思维来对某些正统的或者严肃的主题进行解构,就是我们杂志的口号中所宣称的:一本正经地嬉皮。
我们需要嬉皮,但我们更需要一本正经。
一本正经,不是指恪守、坚持和循规蹈矩,而在于建立新秩序。经就是经纬,就是秩序,就是按照某种原则和定律组成的结构。
对于大众来说,恶搞这个词所带来的联想是嬉皮,却不是一本正经。因此恶搞自然便有了贬义。事实上,最经典的恶搞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却是用类似于嬉皮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品调的故事,对社会上种种现象、事件、行为进行了另类的解读。
除了《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外,还有许多经典的恶搞范例。如某些带有政治色彩和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恶搞,将某个国际政坛人物的头像拼接在动物以及女性躯身之上的例子俯拾即是。这种恶搞,显然是传统漫画和网络PS手段结合和发挥到极致的体现,这类恶搞,指向性极其明确,具有强烈的审美诉求和明确的道德底线。
这才是恶搞的正义。
当然,目前流行于网络的恶搞作品,更多的倾向于恶俗。
两个极端,恰恰是我们需要思考之所在。
《华声》杂志创刊半年以来,我们的编辑之中,流行着一种思想,认为我们就是一本厕所读物,是提供给人们上厕所时坐在马桶上读的。我们甚至提出了一个口号:上帝坐在马桶上读什么?读华声。
对于这种认识,我一直不认同,但未完全想好怎样来纠正,为什么要纠正。
直到昨天,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你们《华声》,其实就是集厕所文化之大成”。我才突然明白,我们已经站到了恶俗的底线,骨子里已经将恶俗当成了高雅。事实上,这是我们的想当然,是我们的自以为是。读者并不认同这一点,或者说,在这条恶俗底线之上,我们所选择的文章,给作者造成了与我们的初衷南辕北辙的认知,这样的结果,又怎么可能得到读者的认同,怎么让读者和我们共鸣?
虽然有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之争,但毫无疑问,人心向善。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们便知道应该倡导一种什么样的恶搞文化,那就是迎合人心向善这一审美诉求,提供一本正经的嬉皮。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昭示人心向善。我们的恶搞,就是要闪耀人性的光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