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谭杂意 |
几年前,湖南卫视搞出一档节目,叫<玫瑰之约>,暂且不论这档节目克隆了谁,单是这档节目的出现,便掀起了一股电视征婚旋风,不知将多少眼球吸引。
后来偶尔出差,一连跑了几个省,才突然发现,这档节目被一再克隆,几乎每省一档同质同构节目,除了主持人的脸不同以及参与者的脸不同,结构一模一样。这场大PK的结果,大家已经清楚,<玫瑰之约>节目组分崩离析,据说,制片人去了北京,男主持去了深圳,女主持则在长沙当老板娘。
这是一次典型的恶搞。好好的一个品牌,被搞得如拔毛的凤凰。
再看湖南卫视2005年火爆的<超级女声>,到了2006年,送到广电总局审批的同质同构节目,便多达40多个,这场世纪大PK,目前仍然在进行当中,结局没有出现,凤凰却在落毛,早已经众所周知。
甘肃办了一本杂志叫<读者>,发行量是天文之数。于是,全国冒出了一系列同类杂志,市场上,正规出版物、非法出版物,仿冒影射<读者>的,多达四五十种。<知音>遇到的是同样命运,市场并非简单地克隆<知音>,每个月,由地下书商照着<知音>的封面设计推出的杂志,便多达几十种,一时间,满城书摊上均是<知音>。
文化界的克隆PK虽然如火如荼,倒也不一定影响国计民生,企业界一旦掀起克隆狂潮,后果便极其严重。
记得去年底在温州采访,和当地一些知名人士讨论温州的经济结构时,得到一个消息:温州下一步将大力扶持和发展汽车工业,要建汽车制造厂。
为什么建汽车制造厂?理由很简单,在美国在日本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汽车是支柱产业,是拉动GDP的生力军。中国的领导怎么体现政绩?自然就是GDP,有GDP便可以平步青云,没有或者少了,便可能告老还乡,甚至有可能因为贪污败露锒铛入狱。汽车工业成了某些官员的救命稻草,不抓住不足以保证自己的乌纱帽。
今天又看到另一个省的党报在头版头条登载消息,今后要将汽车工业列为本省经济发展的第一目标,一切向这一目标倾斜。该省原本已经有了一家汽车生产厂,只是产品在国内不太知名。省领导下定决心,除了要将这间汽车厂做大做强之外,还计划向外引进,再办第二家汽车厂。
这则新闻,看得我心惊肉跳。
有谁统计过,去年一年,中国的城市增加了多少辆汽车?又有谁计算过,中国的城市,汽车承载量到底是多少?作为小老百姓,我们能看到的事实,可以用目前最流行的一个电影名称来概括:满城都是纯钢甲。不信你走出门看看,到处都是汽车,到处都在堵车,过去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人满为患,今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个世界车满为患。汽车正在考验我们城市道路的承载量,汽车正在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汽车正在使得我们亦步亦趋。
按照2006年的汽车增速这种凶猛来势判断,也许三五年之内,我们所有的省会城市,交通便会陷入瘫痪。
事实甚至比我所设想的更加糟糕,因为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厂已经列入计划,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汽车走下流水线。激烈市场竞争会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搞不好,未来五六年之内,汽车便会跌出驴价钱,那时买一辆国产汽车比买一头驴还便宜。
真的出现了这种情况,汽车工业便不再是一个省一个城市的经济支柱,反而成了经济枷锁,成了经济滑铁卢。那时,利用汽车工业获得高升的官员们,坐在豪华轿车里,眼见自己造的动弹不得的孽,会有何感想?
最后想说一句,我并不认为我是在杞人忧天!
前一篇:我当中国恶搞圈的管理员
后一篇:挤奶突击手张艺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