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杂谭杂意 |
想写这篇文章很久了,又一直担心,这篇文章出来,会不会被人炮轰,甚至引起一系列大麻烦?
这已经是第三次动笔,前两次,均因同一个原因放弃了。这个原因说来很好笑,因为直接在博客上写,没有保存,结果不小心按动了“后退”按钮,页面直接回到了“控制面板”,再按前进按钮,虽然回到了“发表文章”页面,可已经写的那些文字,神秘地消失了。两次都是如此,心中便有了一种颇为怪异的感觉。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首先来看看国家这个词。
查阅《汉语成语词典》,对国字的解释,仅仅只是“国家”。对于“国家”的解释则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组织,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自行消亡”。其二“指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看看这本词典的出版日期是1998年11月,不知以后再版时,对这一条目是否修改。再看家的解释,有两条和我们此处所谈的家相近,一为:家庭,二为:家庭的住所。
这样的解释显然均不准确。本人理解:
国:由一定数量的民众和土地组成的主权独立体。主权涉及了诸多权力,诸如行政权、司法权、领土完整权、民权等等。
家:以亲族或者血缘维系,以一定的物权边界为范围的居住空间。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空间范围。国有边界,家也同样有边界。此外,再无共通之处。
问题在于,国和家连在一起,组织一个并列词组,便难以理解了。
词组一旦并列,便可以两头为重。既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家国。以字面理解,似乎可以解释为,国就是家,家就是国。或者以国为家,或者以家为国。
这样理解的时候,这个词的问题就严重了。
在过去的皇族时代,国仅属于皇家,可以国为家,也可以家为国。但进入民主时代之后,国是大众的,是共和国或者合众国,国不再属于任何个人,因此,既不能以国为家,也不能以家为国。
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会发现,国家的起源,实际并非我在此处所解释的国,也并非我们大家所理解的国。国的最初本意,其实是“城或城中”的意思。
《周礼·卷35》:“一曰宫禁,二曰官禁,三曰国禁,四曰野禁,五曰军禁”,对国的解释为“城中”。
《礼记·卷3》:“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对国的注释同样为“城中”。
《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此处的国字注释,为“国谓都邑也”。
有资料显示,国之字形初见于西周中期金文,有“淮尸(夷)敢伐内国”语,此处的内国,指的是诸侯属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诸侯国。
可见,国字最初,指的是诸侯属地或属国。那么诸侯属国,最初便是今天国的概念吗?显然不是,我们只要看一看国字的结构,首先是四面城墙的一个“口”字,里面站着人,持着“戈”,“므”似乎既可以理解成人人持戈,也可以理解城外面的大城套小城。
仅以象形来理解,“国”便是守城的意思。和上面一些文献中解释的都邑或者城中,完全一致。
《周易》中有“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据说,这是最早将国家一词并列的例子。但此语中的国家,显然不是今天所理解的国家,却是指国和家两个不同的单元。此外,《尚书》中亦有“国家”出现,这里的国家,同样是一个复合词组,国和家并列。
之所以国家并列,是因为周朝封建制所致。周朝分封,有诸侯和士大夫之别,并且有畿内卦邑畿外封国之说。
所谓畿,即天子辖下之地。《尚书大传》:“圻(畿)者,天子之境也”。《诗·商颂·玄鸟》:“邦畿千里”,意指天子的直属领地方圆千里。此处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邦”,韦昭注:“邦内,谓天子畿内千里之地”。《礼记·王制》云:“千里之内曰甸”。
由此我们可知,周朝分封,周天下首先在皇城附近划下了一块千里之地,作为自己的属地。这块地,有着诸多不同名称,既称圻,也称畿(实际畿圻通假),同时还称甸和邦,也称县。春秋初年,“国中之乱”,此处的“国”,指的是皇城。并不是畿也不是邦。可见,国指的是都邑,此说不错。今天国的概念,在周代应该等于“朝”。
分封之后,各诸侯所辖地也称“国”。我们今天的理解,这些封地具有畿的性质。实际上并非如此,国仅仅只是指一座封城,诸侯的国,和皇城的国,都是城廓。因此,我们今天所谈的六国,实际仅仅只是六城。齐国、赵国、楚国、秦国等,准确的理解,应该是齐城、赵城、楚城、秦城。只是到了战国后期,封国的内质,已经不再限于城廓,而是有了邦,又因为国是一种习惯称呼,甚至成为姓氏的起点。加上周朝实际存在,各国虽有僭越称帝的,却没有僭越称朝的。国字,便开始有了今天国的内涵。
再说“畿内封邑”和“畿外封国”。
周制中,畿外之地,封给诸侯,称为国。畿内之地,封给士大夫,称为邑,也称为“家”。因此,诸侯之地称为国,士大夫之地称为家。
显然,最初家的意义,和今天的家,亦是不同了。今天家的概念,比最初的概念外延要小得多。而《尚书》或者《周易》将国家并列,道理非常明显。无论是诸侯还是士大夫,均属于朝中重臣,“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就意思浅白了。
由上述可知,今天如果仍然沿用国的概念,并不为错。用已经被缩小范围的家的概念,同样不错。但如果仍然使用国家的概念,便大可值得商榷。
21世纪已经进入民主时代,国是民众之国,家却是私人之家。国和家连用,显然已经不符合我个今天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