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维认知(一百四十九)
(2025-02-28 21:27:47)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维认知 |
在关注孩子前,先关注自己。
自己状态好,能让孩子感到和我们分享任何心事,都是安全的、放松的、能够得到抚慰的,孩子就会和我们“亲”。
日常孩子碰到问题,我们能帮助他理顺、解决,而不是制造无用的焦虑,或者说那些大而无当的正确道理,我们在孩子心中才会有真正的权威感。
让孩子恐惧是没有用的,孩子小时候不敢反抗,大了一定会疯狂叛逆,或消极抵抗。只有家长先把亲密感+权威感建立起来,孩子才会发自内心愿意信服我们,好沟通,好相处,自主向好向善。
所以,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一定先收回注意力关注自己,不要内疚,不要自我批评,真真正正让自己开心起来。能量够了,内核比较安稳了,才做得到高质量陪伴孩子、帮助孩子,而不是一味高压控制。
在这之前,哪怕不“管”孩子,都比拖着快累死的心和孩子较劲强得多。
真的,没力气管,都比硬管、瞎管强。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不要管得太多、要求太高,尤其是不要拿自己的意志去挤占孩子的灵魂空间。
孩子是天生愿意让父母开心满意的,如果发展到事事和父母对着干,要么说明父母管得太多了,他完全找不到空间来释放个人意志,要么说明父母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他对达到标准、取悦父母这件事已经完全绝望。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思路,把怎么“管”孩子,变成怎么更好地理解孩子、支持孩子?
一定要多多肯定孩子的闪光点,淡化、弱化他暂时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不是姑息“错误”,而是对于成长规律、个性发展的尊重。此外,多给孩子自己做主的自由空间,不要什么细节都必须插入父母“为你好”的意志,不要什么表现都提出表扬或发出批评,管头管脚,喋喋不休。
还是那句话,家长的焦虑帮不到孩子,爱和信任才可以。
家长想塑造一个成功的、幸福的孩子,就要通过爱、信任、支持、尊重等正向行为在孩子的底层体验中植入“我可以”“我值得”的信念。
尝试过成功和幸福的人,你让他自暴自弃地躺平、自怨自艾地堕落,他都不愿意,被打倒一万次,也要一万次爬起来。
因此,当我们家长想责备孩子不求上进时,先扪心自问,在养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引领过孩子一点点相信自己的力量,一寸寸体验人间的美好?
示范比说教管用。带动比指责管用。
只要体会过造物主一般的快乐——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就再也不会单单满足于当宠物的快乐,和当废物的快乐(后两者也很好,但并不够)。
自己状态好,能让孩子感到和我们分享任何心事,都是安全的、放松的、能够得到抚慰的,孩子就会和我们“亲”。
日常孩子碰到问题,我们能帮助他理顺、解决,而不是制造无用的焦虑,或者说那些大而无当的正确道理,我们在孩子心中才会有真正的权威感。
让孩子恐惧是没有用的,孩子小时候不敢反抗,大了一定会疯狂叛逆,或消极抵抗。只有家长先把亲密感+权威感建立起来,孩子才会发自内心愿意信服我们,好沟通,好相处,自主向好向善。
所以,自己状态不好的时候,一定先收回注意力关注自己,不要内疚,不要自我批评,真真正正让自己开心起来。能量够了,内核比较安稳了,才做得到高质量陪伴孩子、帮助孩子,而不是一味高压控制。
在这之前,哪怕不“管”孩子,都比拖着快累死的心和孩子较劲强得多。
真的,没力气管,都比硬管、瞎管强。
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不要管得太多、要求太高,尤其是不要拿自己的意志去挤占孩子的灵魂空间。
孩子是天生愿意让父母开心满意的,如果发展到事事和父母对着干,要么说明父母管得太多了,他完全找不到空间来释放个人意志,要么说明父母提出的要求太高了,他对达到标准、取悦父母这件事已经完全绝望。
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根本上转变思路,把怎么“管”孩子,变成怎么更好地理解孩子、支持孩子?
一定要多多肯定孩子的闪光点,淡化、弱化他暂时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不是姑息“错误”,而是对于成长规律、个性发展的尊重。此外,多给孩子自己做主的自由空间,不要什么细节都必须插入父母“为你好”的意志,不要什么表现都提出表扬或发出批评,管头管脚,喋喋不休。
还是那句话,家长的焦虑帮不到孩子,爱和信任才可以。
最后呢,家长和孩子都是人,是人,就有状态不够饱满的时候。不求完美,但求真诚、尽心。善待自己,也体谅孩子吧。
状态不好,很重要的两点,出门和见太阳。
出门自己就容易心胸开阔,而不是把所有想法都放在负面想法上。
见太阳心情就能变得比较乐观,因为太阳会让人产生许多好的激素。
所以每天最好都出门转一圈。
出门自己就容易心胸开阔,而不是把所有想法都放在负面想法上。
见太阳心情就能变得比较乐观,因为太阳会让人产生许多好的激素。
所以每天最好都出门转一圈。
现在大学生不值钱,不如反其道而行之,读书随缘不补课,但是让他帮忙做生意,做好接班生意的准备。高中毕业后,让他当兵锻炼吃几年苦完成社会化,部队是个大学校大熔炉,比上大学强,人锻炼一下不矫情有执行力会交朋友。退伍回来接班做生意,水个电大就行,然后买个北大清华的MBA,混校友圈子。
告诉孩子家里很穷,和不支持自己买下很喜欢的物品,都不是正确的方式。
人一定是先满足了占有资源(钱,食物,性),才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开悟。
心理上匮乏状态下的人,是很难赚到有福报的钱的。要不就是特别累,要不就是违背道德。
从今天开始,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符合用的上,好搭配,特别喜欢三个条件,就拿回家。然后好好体会它,反复搭配着创造自己的愉悦感。
这三个条件全部满足,其实花不了太多钱,而是花的很精,很妙,家里都是精品。那种能量是非常滋养人的,自然贵气。
对资源的占有一旦满足,心中没有了匮乏感,才会下一步开始思考我在我的社会分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的重要性在哪里?从而攒下福报。有福报作为支撑,凭借着不匮乏作为精神面貌和状态,财富才会源源不断流向我们。
心理上匮乏状态下的人,是很难赚到有福报的钱的。要不就是特别累,要不就是违背道德。
从今天开始,自己喜欢的东西只要符合用的上,好搭配,特别喜欢三个条件,就拿回家。然后好好体会它,反复搭配着创造自己的愉悦感。
这三个条件全部满足,其实花不了太多钱,而是花的很精,很妙,家里都是精品。那种能量是非常滋养人的,自然贵气。
对资源的占有一旦满足,心中没有了匮乏感,才会下一步开始思考我在我的社会分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的重要性在哪里?从而攒下福报。有福报作为支撑,凭借着不匮乏作为精神面貌和状态,财富才会源源不断流向我们。
过度讨好本质上是弊大于利的行为。
别人可能因此觉得你是一个好人,但是不会把你当回事。 如果是男女关系,还会觉得你非常无聊。
即使你条件很好长得很好付出更多,只要有过于讨好这个行为线索,别人就会条件反射地认为你不值钱。
别人可能因此觉得你是一个好人,但是不会把你当回事。 如果是男女关系,还会觉得你非常无聊。
即使你条件很好长得很好付出更多,只要有过于讨好这个行为线索,别人就会条件反射地认为你不值钱。
别人会觉得你好欺负,你就是他人的发泄对象,除此之外,毫无用处
废物的快乐、宠物的快乐、造物的快乐——这三种快乐的获取难度依次递增,但其强烈与持久程度也在递增。
深刻的幸福,就是可以随时在三重快乐间自由切换。
深刻的幸福,就是可以随时在三重快乐间自由切换。
发自内心相信自己能成功的人,才会成功。发自内心相信自己能幸福的人,才会幸福。
家长想塑造一个成功的、幸福的孩子,就要通过爱、信任、支持、尊重等正向行为在孩子的底层体验中植入“我可以”“我值得”的信念。
尝试过成功和幸福的人,你让他自暴自弃地躺平、自怨自艾地堕落,他都不愿意,被打倒一万次,也要一万次爬起来。
因此,当我们家长想责备孩子不求上进时,先扪心自问,在养育的过程中,有没有引领过孩子一点点相信自己的力量,一寸寸体验人间的美好?
示范比说教管用。带动比指责管用。
只要体会过造物主一般的快乐——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一个人就再也不会单单满足于当宠物的快乐,和当废物的快乐(后两者也很好,但并不够)。
这是自然而然的,根本不消强求。
前一篇:高维认知(一百四十八)
后一篇:高维认知(一百五十)